贷款100万银行返8000 成都二手房贷"返点"开闸——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贷款100万银行返8000 成都二手房贷"返点"开闸
2009年12月07日 10:54 来源:四川在线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成都市房产交易中心旁边的西御河沿街,驻守着几十家投融资担保公司。他们游走于银行、房屋中介之间,忙乎着一笔笔二手房贷款业务。程维刚(化名)是其中一家规模较大的担保公司的老总,他已在这儿做了7年。

  然而,似乎在一夜之间,多年来形成的竞争格局被打破。程维刚发现,公司近两三个月来生意下滑特别厉害,“原来一天可以接十几二十单,现在平均每天却只有两三单。”然而,就在距离公司仅仅100多米的房产交易大厅里,依旧是人头攒动,二手房交易红火如昔。

  是什么原因,让以程维刚为代表的这类公司二手房贷款业务大幅下滑?经过记者一个星期的摸底调查,银行“返点”行为逐渐浮出水面。当深圳、上海、北京、杭州等地近期纷纷叫停二手房贷“返点”时,成都的商业银行为争夺市场而引爆的“返点”战似乎才刚刚开始。

  以前问“收好多” 现在问“返好多”

  今年6月初,一条让不少担保公司振奋的消息在西御河沿街上不胫而走。“唉,你们晓得不,A银行最近刚刚出了政策,只要把二手房贷款的单子交给他们来做,至少返点2%。,最高8%。!”这意味着,一笔100万元的贷款,银行最高将要支付8000元的返点费。

  “你去看嘛,这条街上最近生意红火的,主要都是在和A银行合作。”12月3日上午,记者约程维刚喝茶,他欣然赴约,“这几个月生意太秋,比较闲,要放在上半年或以前,恐怕只有晚上才有时间。”

  说起这几个月的感受,程维刚直摇头。他说,公司在这条街上已做了7年,以前通常一天能接十几个单子,有的时候二十几个,七八名员工经常要忙到晚上10点左右;每个月通过公司担保放出去的款接近3000万,各家公司间也相安无事。

  自从A银行开始返点后,平均每天只能接两三单,每个月放款500万左右。程维刚说,按照行规,通常是银行返点给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再返一部分给中介,“以前中介都是问我们‘收好多’,现在直接问‘返好多’。”

  短短几个月,他看着别的公司规模迅速扩张,门店从一家变成两家、三家、四家,业务量节节攀升,“别人家现在总是门庭若市,而我们却变成了门可罗雀。”

  程维刚坦言,银行的返点让担保公司、房屋中介硬生生多出了一笔收入,确实极具诱惑力,“我们当时没接招,主要是考虑到这个政策持续不会太长,不希望盲目跟风而影响了与其他银行的合作关系。”

  眼看着别人赚钱,程维刚也不愿闲着。他说,二手房按揭萎缩后,公司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抵押贷款、短期融资等业务上,“等这一块慢慢好转了,我们再想办法。”

  不甘失去市场 有银行及时跟进

  “他们动起来没多久,我们就跟进了,返点标准差不多,这也才保证了我们这块业务没怎么受影响。”B银行零售信贷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初做出这个决定也是迫于无奈,和A银行一样,他们执行返点政策不过是在拿利润换市场。

  该负责人指出,这起事件的源头在房屋中介,他们掌握着大量房源。在他看来,商业银行给中介渠道的返点行为原本就是一个怪圈,“正常情况下,是中介给银行推荐客户,他们赚取佣金,银行赚取存贷差利息。”

  然而,当有银行急于抢占市场时,便使出了这种额外补偿的手段,“中介肯定是偷笑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却在增加,最终受伤的还是银行。”

  今年3月份,为了摆脱中介的限制,有商业银行在北京试点推出了二手房贷款一站式服务,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银行把掌握到的二手房房源信息公布在自己网站上,客户登录后可直接挑选,并在网上填写贷款申请表,银行同时还提供免费的评估、过户、抵押登记等服务。

  不过,这项对中介而言算得上是致命打击的新业务并没能推广开去。B银行零售信贷部上述负责人表示,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银行无法抽调出足够的人力来收集、整合房源信息,也不可能开设大量门店来吸引客户,“单纯靠既有网站或有限的渠道,短期内是很难与中介公司抗衡的。”这也是担保公司、房屋中介敢于向银行叫板的根源所在。

  最新的消息是,在A、B银行试水返点政策后,已有其他商业银行的部分网点顶不住压力在私下跟进,返点标准比这两家要低,大概在1%。~3%。的水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