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上海世博会要成就的应更是游客的心灵之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于丹:上海世博会要成就的应更是游客的心灵之旅
2010年01月22日 11:16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昨天是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

  在即将拉开帷幕的这场人类文明的盛会中,作为世博会承办城市的上海,会给纷至沓来的世界各地的客人们怎样的感受和体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学者于丹教授有感而发,授予《解放周末》独家发表。

  一座城市对人有没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它能不能让人的心灵有归属感

  我对上海感情很深,因为我奶奶家在上海,她家原来就在徐家汇的老弄堂里。从小我就习惯吃上海的零食、上海的菜,所以一到上海来,我常要点菜泡饭,因为那是奶奶家饭菜的味道。

  一座城市对人有没有吸引力,关键在于它能不能让人的心灵有归属感。我之所以喜欢上海,是喜欢上海这座城市气质上的包容,以及它的典雅。在这个匆忙的时代中,它不失精致,给我们一种内心的抚慰。

  2010年,是世博年。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这是中国人,将在上海为世界承办的一次博览会,它将会迎来整个世界的检阅。全世界将在上海这座城市展示出伟大的理由,而这些伟大将再次成就上海这座包容伟大的城市。

  每一个人解读一座城市,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喜欢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的一句话,叫做“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人在世界上游历很多地方之后,寻寻觅觅,他真正要找的是哪里呢?是一处故乡。什么地方是故乡呢?也许不是他的祖籍所在地,也不是他的出生地,而是苏东坡说的“此心安处”。

  一颗心可以安顿的地方,就叫作故乡。

  今天的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到这里来,因为它的接纳,因为它的包容,因为它给了人们成为自己的机会。北京与上海,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它们都正在以自己博大的气象,从传统的市民社会转型成移民社会,从本土的功能型城市转型成国际前沿都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算我在祖籍上、血缘上跟上海没有瓜葛,我也会把上海当作我的一处故乡。因为,在上海你会发现,一个人激越的一面,会在这个城市紧张的节奏中得到一种体现,而一个人内心的那种悠闲、安适,也可以在街头巷尾得到他自己的抒发和寄托。

  上海的开放、创新、包容和多元是一种现代气质,而这种现代气质使得它的历史在今天的生活方式中得以充分地体现

  我心中的上海是一个把历史熔铸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地方。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去过很多著名的城市,往往在那些城市里,历史是历史,现在是现在。我们总是在一个地方缅怀古迹,我们总是在一个地方凭吊沧桑,我们几乎看得到这个地方所有的历史,但是它的现在呢?跟历史往往会形成断层。

  上海之所以幸运,就是因为它的历史比较短。从鸦片战争之后,上海的这种文明才真正从本土文化中得以拓展,那种宁静的气质开始出现了一种风云激荡的多元性。上海的开放、创新、包容和多元是一种现代气质,而这种现代气质使得它的历史在今天的生活方式中得以充分地体现。

  为什么说上海的历史正在铸就今天的生活方式?我想,中国很难有一座城市能像上海这样淋漓尽致地呈现它的异彩纷呈。比如上海的建筑,我们通常说看一次上海的建筑,就像是参观了万国建筑博览会。参加世博会仅仅是看那些展厅、展馆吗?如果大家漫步在上海的街头,你会发现从传统弄堂里的那种吊脚楼到外面的花园洋房,再到老上海的别墅,一直到西式的教堂,各式各样的建筑在上海其实都被保留着,上海并没有因为它的急速发展而失落传统。

  我在上海住过很多老公馆,在这些地方我想我能触摸到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纹路,我能够嗅到那些潮湿的、带着呼吸的历史,我甚至还能够感受到那些人物生命的体温。这些地方遗留下来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使人能够回忆起来一个城市它的气质的那些理由。

  在上海的建筑里,我们既能看到那些豪华的五星级,但同时,走进弄堂里,那些老建筑还在,那些石库门中的生活还在。建筑是什么?它其实是生活的载体,如果建筑仅仅是一处房子,失去了其中那种鲜活的生活,那么它就仅仅是房子而已。

  但是,上海的建筑是载体。

  包容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烧杯,让各种元素形成化合反应之后,创新成一种全然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气质,而得以在全球被识别,这就是上海的未来

  再来看上海的音乐。

  提起上海的音乐,大家可能会从最传统的江南紫竹调,想到上世纪30年代老上海舞厅里那种标志性的爵士乐,那些萨克斯,那些竹管风琴,一直想到在今天的上海舞台上我们可以聆听到的各式各样的音乐。这就是上海声音的造型,它并没有因为西洋音乐的进入而让紫竹调销声匿迹,它也没有固执地执著于江南的管弦丝竹而失去它开放的舞台。

  多种乐器形成的那种杂糅的格局,有时候就是天籁。因为大自然并不会因为松风和泉水的声音而忽略小鸟的啼鸣,也不会因为有了人类创作的音乐就让这一切天籁宁静下去。所以,上海的这种声音造型是立体的,也是多元的。

  再有就是上海的各式各样的休闲和饮食。

  我特别喜欢到一个个弄堂里去吃上海的早餐,然后品尝上海的家常菜。在一家小小的厅堂里面,烫一下刚刚采下来的青菜,再炒一个油爆虾,或者是油焖笋。所有这些你都会觉得它是那种地地道道的市井生活,蕴含着一种市井的热情。但是,同时上海又是一个西式生活方式在中国普及得最早的地方,各式各样的西餐馆、各式各样的咖啡馆,在这里都能找到。

  所以,上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它的口味就像它的文化思想一样,那些爱吃百叶结烧肉和菜泡饭的人,会在这里找到正宗的厅堂,而那些爱吃牛排或者是喜欢喝研磨咖啡的人,在这里也能够找到自己的去处。上海的这种开放、包容,所有这些元素,不是物理式的整合累加,而是形成一种化合反应,使之融合为自己的一种全新的、不可替代的风标。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