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行长谈经济问题:通胀预期应高度重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建行行长谈经济问题:通胀预期应高度重视

2010年10月11日 16:3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宏观经济和物价走势

  对经济增速无需担忧,通胀预期还应高度重视

  由于去年基数等原因,今年我国经济增速将逐季回落。然而市场担心,一些不确定因素也可能打乱这种节奏,甚至引起经济超预期下滑。对此,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预测:“今年中国经济仍将实现较快增长,速度很可能超过去年。”

  郭树清认为,事实上,金融危机对欧美实体经济的影响没有预期的那么大。2008年美国经济负增长3%,2009年就已正增长0.24%。“危机最大的负面后果是失业率高,美国约为9.5%左右,欧洲也差不多。即便如此,也没有超出上世纪80年代经济萧条时的水平”,郭树清说,“1986年我初次去英国,当时失业率高达13%!”

  “欧洲债务危机对欧元形成很大威胁,现在欧元初步稳定下来了,而且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复苏比年初预测的还好一些,因此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有限;国内消费和投资仍保持着较高增速,即使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今年前8月增速仍高达36.7%”,郭树清说,“对经济增速无需担忧,尽管各地情况不同,但总体上速度低一点有利于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减少污染。”

  数据显示,8月份CPI上涨3.5%,创下22个月来的最高增幅。专家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翘尾因素和农产品涨价造成的,随着翘尾因素逐渐减少,CPI有望见顶回落。“我赞同这样的观点,但对于通胀预期还应高度重视,不可松懈。理由有四”,郭树清说。

  其一,货币信贷仍在高位运行。几十年的数据显示,物价上涨和货币供应的走势高度一致。而且从历史来看,负利率时间过久,总会成为影响宏观稳定的因素。

  其二,现在统计物价使用的还是以食品为主的商品篮子,而不是符合真实消费结构的以服务为主的篮子,如果选择后者,物价情况会很不一样。

  其三,房地产具有中间投入品的性质,其价格大幅攀升后,迟早会转移到其他商品和服务,抬高日常消费的成本。

  其四,全球大宗商品特别是农产品再次出现价格反弹。

  楼市调控

  货币财政政策还有足够多的手段,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

  “中国的建筑业解决了大约5000万人的就业,带动了50多个行业发展。包含建筑业的广义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过去是,将来相当长时间也应当是。这一点毋庸置疑”,郭树清说,“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因此应当坚持和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郭树清认为,从总量方面来看,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仍有足够多的工具和足够大的空间。特别是货币政策可以有许多组合,而且也可以刚柔相济,温和操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中独立的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例如,近期我们看到,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瑞典、以色列等等,不论规模大小,发展水平如何,都是根据自身经济状况确定政策走向,而不是简单跟随欧美日等超大经济体。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仍有很大影响,但是货币政策的作用已经非常明显。郭树清坦言:“当时居民和企业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大大超出许多经济界人士包括我自己的意料”。

  当前房地产价格总水平也受到结构问题的巨大影响,郭树清指出,京沪穗深等少数城市的房价暴涨在全国房价上涨中权重极大。

  ——从城市结构看,由于经济不平衡,加之规划布局不合理,大企业大机构以及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几个沿海特大城市,导致二线、三线城市生活就业条件差别很大。

  ——从住房结构看,保障房建设的相对滞后,使绝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购房需求“挤”到商品房市场上。

  ——从市场结构看,租房市场很不发达,使购房需求大为增加。

  ——从人口结构看,“80后”已成为买房的主力军之一,他们中的不少小家庭依靠双方父母资助,客观上也放大了需求。

  “因此,除了总量政策之外,各级政府部门确实需要采取系统有力的举措,来改善住房市场的供求结构,比如通过区域规划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来适度分散公共资源,有意识地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向中西部扩展,加快保障房体系建设,以优惠政策培育租房市场,引导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等等”,郭树清说。

  他表示,征收房产税非常必要,事实上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已提出物业税,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对工业的过度依赖,因此这项税制改革启动越早越好。但是由于相对于房价税率很低,对于房产税抑制房价的作用难以期望过高。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