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指标传递积极信号—美国经济呈久违乐观态势

2011年01月11日 08:59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年伊始,美国经济走势令人关注。美国劳工部最近公布的新年首个就业报告传递出复杂的信息:去年12月,失业率从9.8%降至9.4%,为2009年5月以来最好水平,令人鼓舞;同期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口10.3万,低于市场预期的15万,让人失望。

  此前,美国一系列经济数据相继公布,包括消费者增加支出,制造业走强,汽车销售增长,金融市场走势上扬等,大都指向积极。此间舆论对美国经济呈现一种久违的乐观情绪,认为2011年极有可能成为自2007年底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以来增长最为强劲的一年。但经济学家同时提醒,阻碍美国经济增长的风险依然存在。

  双管齐下

  增长势头令人鼓舞

  在美国人的记忆里,2010年的经济高开低走。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经济刺激支出减少,以及金融危机后企业和个人表现出的不同寻常的谨慎心态,从2010年年中开始,失业率再度走高,舆论对经济前景的看法再次悲观。这种悲观情绪导致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失利。为避免经济二度衰退和着眼于2012年大选的需要,美国政府再次重拳出击。去年11月,美联储推出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购买计划,12月,延长布什时期减税政策的法案得以通过。美国政府双管齐下,大大提振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使投资者重返美国股市。资本的迅速回流,显示出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增强。 

  率先传出利好消息的是美国制造业。1月3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的报告称,去年12月ISM制造业活动指数较上月继续上升,制造业呈现强劲扩张。其中,两个具有前瞻性的关键指数明显上升:一是新订单指数从56.6增加到60.9,二是生产指数从55上升到60.7,这预示未来几个月制造业将继续保持目前的快速扩张势头。

  制造业指数通常是经济好转的先行指标。分析人士认为,受益于全球需求上升和美元疲软,2010年美国大多数制造业部门出现复苏,为2011年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美国家庭净财富在去年第三季度也较上年同期增长1.7万亿美元。股市的财富效应增加了消费者支出和企业增加雇员的能力。分析人士认为,这些因素也将成为美国经济2011年增长的源泉。

  利好不断

  消费者松开钱袋

  经济衰退以来,美国民众一直在去杠杆化,增加储蓄,储蓄率一度从危机前的不足1%上升到2009年5月的8.8%。消费者不愿花钱,成为抑制美国经济复苏的因素之一。但专家认为,这一消极因素有可能在今年转为积极因素,消费者可能在2011年增加消费。由于个人消费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达23%,消费者增加支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意义重大。

  目前,美国民众的储蓄率已降至5.4%。2010年岁末的假日销售强劲势头也显示,美国民众终于打开钱包。另一显示消费者支出愿望增强的迹象,是美国汽车业生产和销售实现危机以来的首次全面增长,销量增长达11.1%。汽车销售的增长同样被经济学家视为经济进一步走向复苏的前兆。

  面对向好的经济数据,许多预测机构已调高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穆迪的预测值为3.9%,连一向保守的高盛公司也认为,美国经济将在2011年实现3.4%的增长。这些预测值均高于2010年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的2.7%。

  痼疾犹在

  难现飞速增长“美景”

  尽管利好消息不断,但经济“无就业复苏”等仍是美国人心头抹不去的阴影。

  强劲的经济增长,关键要看能否创造工作岗位。经济学家认为,2011年美国失业率有望降至9%,但美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使得短期内失业率难以大幅降低。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已积累了近1500万失业大军。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去年12月失业率降低与假日因素有关,稳定性较差。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态,还应看未来几个月的发展。此外,美国经济中还存在其他风险。风险之一是州及地方政府持续紧缩的财政状况,正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股强劲逆风;二是欧洲金融问题对美国市场的影响;三是石油及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将抵消减税效果,降低美国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四是美国利率存在急剧走高的可能。如果投资者对美国降低长期财政赤字、美联储阻止通胀率过度上升等失去信心,会造成利率提高,从而抑制企业扩张和个人消费。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在衰退结束后曾实现连续五个季度7%或更高增长。然而,由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其复苏往往要慢得多。所以,今天即使是最乐观的经济学家,也不奢望近期内美国经济会重现飞速增长的“美景”。(本报华盛顿1月10日电)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