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年初收紧流动性 央行践行"把好流动性总闸门"

2011年01月17日 09:26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月14日,央行宣布了今年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至此大型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9.0%。这也是央行两个月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释放出央行收紧流动性、抑制通胀的坚定决心,践行了央行“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承诺。当然,业内人士也表示,央行在年初即迅速出手收紧流动性,其作用还包括抑制银行年初放贷冲动和减轻对冲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流动性压力。

  实际上,从去年末今年初的一些经济金融数据中,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央行以“小步快跑”方式收紧银行体系充裕流动性之必要性。首先,去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已达5.1%,且物价上涨已由食品价格上涨在向全面商品价格上涨扩散。虽然市场普遍预期去年12月CPI将有所回落,但今年受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物价总水平上涨压力很大是不争的事实,未来通胀的长期性和反复性不容低估。就目前情况看,近期我国南方的冰雪灾害天气、北方干旱,对农产品价格影响不容小觑,现在距春节仅有半月,出现通胀预期走强可能不小。前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近日更表示,去年12月份的CPI同比升幅可能超过5.1%,今年上半年CPI升幅可能超过6%。

  其次,来自多方的消息显示,在1月份的前11天中,新增贷款即接近5000亿元,明显突破了去年二季度以来的均衡放贷节奏。虽然年初银行普遍抱有“早放贷、早受益”的心理,新增信贷井喷似乎也已成为惯例,但是在稳健货币政策背景下,明显违背了信贷合理、适度、平稳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的宏观调控要求,也不利于金融机构按照宏观审慎政策要求,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防范系统性风险。

  第三,最新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我国外汇占款为4033亿元,较前一月增加800多亿元,为2010年内第二高点。而由于当前美国等一些国家进一步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我国经济复苏业已巩固,市场对未来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判断有可能调高,“热钱”流入压力或将进一步加大,企业、个人结汇和增加外汇负债行为有可能进一步活跃,加之今年我国贸易顺差将维持一定规模,利用外资规模也将继续扩大,企业境外上市、外债等融资需求持续增长,央行对冲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压力加大,流动性管理难度有增无减。

  由此可见,元旦之后央行迅疾出手收紧流动性、部分冻结资金、适度紧缩银根,必要性昭然若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2010年末,M2同比增长19.7%,高于年初设定的17%增长目标。M2全年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当前我国流动性管理还面临很大挑战。年初肯定是央行调控流动性的关键时期。”事实上,去年年初也是在银行信贷放量增长的背景下,央行头两个月即两度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拉开了全年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序幕。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本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是央行对冲外汇占款和财政存款流出,以及对公开市场操作疲软的补充。在央票一二级市场利差有所收窄的背景下,上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发行量有所上升,3个月期工具的小幅放量,体现了当局为提升公开市场回笼能力所做的尝试,但作用有限。上周央行还重启了14天正回购回笼流动性,但开展14天和7天正回购主要目的仍在于将流动性移至春节前,以满足商业银行备付需求。要恢复公开市场发行央票回笼功能与活力,提高利率水平是第二个“必须的”动作,毕竟节后流动性回笼依然任重道远。

  “本次实际回笼力度仍然总体温和,但对预期的影响会更大一些,预计市场可能会对未来更长时期的流动性前景逐步变得更为谨慎。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传达的明确信号,就是今年商业银行不能太多、太快地放贷,否则会有更为严厉的政策出台。”鲁政委说。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的实施,央行早已表态,将认真贯彻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师鄂永健认为,2011年存款准备金率统一上调和差别上调将会轮番进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将主要针对个别信贷增长过快或者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银行,目标偏重于控制信贷;而统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将主要是偏重于回收流动性。而鉴于目前全球已进入了密集议息期,国内再度加息只是时间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上周发布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的起航,既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影响力,也有助于快速输出资本控制通胀。与此同时,去年底银行间市场推出的超短期融资券,不仅有利于加快货币政策对经济实体的作用和传导,而且进一步丰富了货币市场工具,因此非常值得期待。李倩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