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交行经济学家:人民币升值将冲击银行6业务

2011年02月14日 08:4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昨日召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影响评估”课题成果发布会上,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汇率水平的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是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汇率变化对银行业影响是深刻的,主要体现在六项业务当中。他提醒,升值和汇率机制改革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风险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首先,在授信业务方面,从行业整体的角度看有三类行业人民币升值会产生一些显著的汇率影响,一种是出口依存度比较高,没有定向能力的行业人民币升值使这些行业出口产品主要是以美元记价的,第二,进口型替代性行业,人民币升值使进口同类行业产品价格更加具有竞争力。第三,境外投机资金进入比较深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可能会使这些行业境外投机资金了解。同时,有三类行业可能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受益,一个产品内销率比较高,人民币升值会降低这类行业原材料成本降低利率。第二,外汇储存率比较高的行业。第三,一部分零售和旅游消费这些行业,会因为人民币升值,居民购买力提高而受益。

  另外,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升值使新兴授信业务获得了发展机遇,比如说跨境并购贷款业务发展比较快,本币升值推动了本国企业海外扩张。05—07年是人民币升值最快的时期。个人消费类贷款也获得了稳步增长,在人民币升值和促进各类消费的作用下,我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增速处于比较高的水平,高于贷款整体的增速。

  升值和汇率机制改革对授信业务的影响最后还是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方面,05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化的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汇率变化我们觉得对银行不良贷款汇率系数是不够显著的,但是符号是负的,过去5年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并不是太明确,但是从回归系数符号来看是处于负面影响的,人民币升值对银行资产质量影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不能因为过去5年人民币升值并没有看到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大幅度增加,事实上最近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持续下降,现在处在非常低的水平,未来要关注人民币升值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新的风险。

  第二,资金业务上要分本币和外币资金业务看。外币资金业务首先它的挑战是生存预期导致外汇资金结汇,对外汇理财和外汇衍生品业务发展是不利的,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加大市场风险,要把握交易机会的能力,汇率从叮嘱美元转化为叮嘱一揽子货币,要求银行合理摆布外汇货币的资产。这些措施由商业银行来提供,大量外汇资产公司保值增值的理财需求会比较迫切,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拓展存在比较大的机遇,汇率波动幅度越大,越是增加交易机会,使银行获得货币的空间。本币资金业务从利好的方面看,升值不断强化可能导致更多资本流入,货币市场地位会在低位徘徊。外汇占款高起会给市场带来更多资金。收益曲线最大化,如果说宏观调控包括准备禁律处在比较温和水平下这种状态会发展。潜在的风险,如果境外资金迅速撤出市场会造成银行间流动性紧张,债券价格下跌,潜在的风险是比较明显的。

  第三,外汇存贷款业务影响是比较显著。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升值预期是人们持有外汇愿望进一步下降,美元套利比外汇贷款加速增长,但是外汇存款增速下降,外汇存贷持续上升,目前存在的状况是很少见的,在2010年12月末,外汇存贷比高达200%。

  第五,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的影响是结构性的。首先是出口贸易结算业务下降,影响到出口结算业务,进口贸易上升会促进进口贸易增加进口结算量,这个进口结算量上升是比较明显的。另外跟人民币跨国境结合在一起,利用人民币结算可以为客户提供套利的机会。

  第六,境外分行的业务总的来说会获得许多新的机遇。人民币升值将促进国内进口,相关贸易结算比较有潜力,这类结算业务不仅在境内分行体现,在境外分行也有体现,中资企业在国外投资需求也在增加,内包外贷这样的业务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最近三年内包外贷在商业银行增长速度非常快。

  还有香港,持有人民币意愿进一步增强。很多商业银行分行在香港分行长期以来盈利水平不高,但是最近两年来增长是非常快的。人民币升值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在A股市场融资不同,人民币升值给上市银行境外汇总资金带来了风险。

  总得来说,通常认为非常重要的业务授信业务来看,似乎负面影响略大一些。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信用风险持续强化管理,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从两个层面提高对这类信用风险管理。一个是对行业管理,由于汇率影响会带来更多的信用风险,因此在这些行业的信贷投放非常谨慎。第二对个别企业,对一些重要企业投入,在考虑汇率风险方面也会进行非常谨慎的一个考量。 (记者林磊)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