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理财品收益上升 银行短期理财品现“一日光”

2011年02月16日 14:49 来源:南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加息,对于有贷款的市民来说是个“杯具”,但是对于投资需求的市民来说,手中的理财产品收益将水涨船高。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央行已经连续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不少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均随息而涨,记者走访各家银行后发现,部分产品甚至再次出现“一日光”的火爆场面。面对如此抢购潮,理财师建议尽量选择在3个月期限以内的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

  短期理财产品一小时售罄

  本周一,市民唐先生来到市内某银行网点咨询有关短期理财产品的信息,得到的回答却是:“不好意思,已经全都卖完了。”理财经理面前的电脑屏幕显示,当天开始发售的有3个月和6个月短期理财产品,但在市民抢购之下,仅仅一个小时就已经售完。昨日,该行的3个月短期产品也开售,同样也是一个上午售完。

  春节前后,不仅仅这一家银行网点出现抢购的火爆场面,许多银行为收拢资金,迎来开门红,顺势推出许多银行短期理财产品,都是一经推出就被抢光了。一名理财经理告诉记者,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销售之所以如此火爆,一方面是由于加息之后收益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股市楼市均不“给力”的情况下,投资者更青睐既灵活又相对稳健的短期理财产品。

  “我觉得年内还会继续加息的,所以不准备考虑期限太长的理财产品,最长6个月的还可以接受。”市民沈女士说道。

  在该行本周被抢购的理财产品中,投资者最青睐的是6个月期限的保证收益型产品,到期年化收益率为4.3%左右。一名理财经理称,就算是6个月内再加息两次,一年定存的利息也不可能达到4%,因而精明的投资者都赶在一早就前来抢购了。

  投资期限灵活  最短只有7天

  各家银行在春节前后纷纷推出种类繁多的短期理财产品,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这些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较之去年提高了不少,而投资期限也变得越来越短。

  统计数据显示,在人民币产品中,目前在售的3个月以下的超短期理财产品,约在全部在售的各期限银行理财产品中占比近一半。其中一半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3%及以上,相当或超过一年期存款利率;更有部分预期收益率超过4%。而工行节前发行的一款15天期限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更是达到5%。

  记者发现,加息之后的新一期理财产品不但在收益率上有所提高,在投资期限上也给了投资者更为宽泛灵活的选择。数据显示,2月1日—13日,1月—3月(含)期产品共发行了48款 ,占比达31.17%;3月—6月(含)期产品发行45款,占比29.22%;6月—1年(含)期产品25款,市场占比达16.23%。诸如7天、9天、14天、21天等各种超短期的理财产品比比皆是,以吸引在资金灵活性上要求更高的投资者。

  最好配置3—6个月理财产品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加息通道已经打开,预计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还有走高的空间,且短期产品在全部理财产品中的占比将继续提高。不过近期来看,相关产品的收益率上涨空间不是很大。记者走访各家银行时,大多数理财经理均认为配置3—6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性价比更高,既可以有相对较高的收益率,也不会因为投资期限过长而错失了再次加息的“红利”。

  有投资者算了一笔账:1个月期产品按年化收益率计算后,收益并不是十分高。比如,如果购买一款30天期限的产品,5万元起,预期年化收益3.4%,到期后收益为147.95元;如果购买的是3月期产品,5万元起预期年化收益4%,到期收益为500元,平均每个月收益为167元,同时,如果5万元定存3个月,到期利息为375元,平均每月125元。

  因此,业内人士提醒,在加息周期中,购买理财产品应该首先考虑资金周转期限,在确定资金用途及使用时间的情况下,尽量购买中短期限产品,只有无法确定资金用途的情况下才建议配置超短期产品,7—14天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更适合持有大量资金的投资者购买。

  【小提示】

  购买超短期产品需注意及时赎回

  春节后,不少投资者在过节前购买的短期理财产品都已经或即将到期。因此,理财师也提醒投资者要及时关注自己产品的到期情况,如果有资金需求应及时赎回。据理财师介绍,一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都有3天至1个星期的赎回期,资金无法实时到账,有其他的投资安排应注意到账时间。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客户购买的是自动转存类的产品,很多天天利、周周利或者月月利类的产品都是按照约定的期限到期自动滚存,如果不提前赎回,那就会直接滚动至下一期,可能影响客户的资金需要。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