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房市调控进一步趋紧 银行新兴业务谁领风骚

2011年02月25日 14:26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自年初新的“国八条”出台以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进一步趋紧,各主要城市相关限购、限贷细则也纷纷出炉,并且今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原本属国内商业银行重要盈利来源的房地产贷款业务无疑将进一步收缩,如何开拓新的盈利空间,不仅是银行业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也是其追求未来成长的长远之道。综合市场发展动态,以下四大业务应当受到各银行的更多重视。

  一是投行业务。随着国内外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上升,企业对银行传统存贷款结算以外的创新业务需求日益凸显,投行业务机会应运而生。经过多年的发展,投行业务不仅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的必然需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银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各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这两年国内多家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增长迅速,收入同比增幅大都超过50%,有些甚至超过100%,并且投行业务收入占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业内相关人士表示,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与传统业务的交叉融合协同发展,不仅为银行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也让银行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全方面的综合服务,满足企业传统存贷款业务以外的多元化需求。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当前我国债券市场正快速发展,这为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债券承销业务也成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主力军。

  二是黄金业务。伴随着近年黄金价格的持续上涨,黄金投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6年前,只有个别国有银行在开展黄金业务。6年后的今天,几乎所有银行都在涉足黄金投资业务。据了解,国内目前开展实物业务的银行有建行、工行、农行、招行、民生、中信等近10家银行;开展黄金T+D交易的有兴业、民生等多家银行;挂钩金价的银行理财产品,几乎所有银行都有。

  事实上,在通货膨胀压力仍然高企的当今时代,银行高端客户为了资产保值增值,一般都有配置黄金资产的需要。如果没有黄金投资渠道吸引,很容易流失客户。由于银行销售与回购自有品牌金条均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总的利润空间约为2-3元/克。也就是说,每卖一根100克的金条,可净赚200-300元。因此,在银行零售业务中,黄金业务已经是最主要的收益支柱之一。另外,由于黄金业务的特点是定位高端,除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外,更有利于银行吸引高端客户,增大其他产品的销售机会,或者带来可观存款。今后在各家银行极为重视个人黄金业务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和客户争夺将更为激烈。

  三是手机银行业务。随着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数量的迅速飙升和3G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素有“贴身电子钱包”之称的手机银行已成为新一代支付手段的代表。由于手机银行具有网络渠道快、系统客户端占用资源少、柜面成本低、覆盖面广等优势,吸引了银行、移动网络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多方参与,并开发出了多种业务模式。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各大银行更是纷纷展开竞争,争夺客户,抢占市场,强化技术支持平台。据调查,目前除四大国有银行外,交行、招行、民生、光大等多家银行先后推出了手机银行服务,不少银行还推出了专门的手机银行品牌,用户通过手机上网可随时随地查询、转账、交费、投资理财。

  业内专家表示,手机银行虽然尚未成熟,但增长速度较快,已开始冲击传统的电子银行模式。业内预计,10年后手机银行有望成为主流金融使用渠道,未来的手机银行将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三者合一,将其综合到手机终端上,覆盖所有业务,涵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将真正实现“一机在手,千里无忧”的便捷高效金融生活。

  四是网络贷款业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效能的逐渐渗透,我国电子商务取得了飞速发展。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金融市场,转道网络,成为各金融机构需要突破的重要关口之一。先是网上银行做得风生水起,再到保险业务与网络平台结合,再至银行网络贷款进入借款人视野。其中,贷款业务是银行最为重要的盈利点,利用好互联网发展契机,可以形成对传统贷款业务的有效辅佐,并以此增加业务效率、降低运营财务成本。

  不过,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开展网络贷款业务的银行总量较少,大多于近两年间上线开展业务,其业务多数集中于中小企业融资,如招行、建行、工行、民生、浦发等银行,主要以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方式为主。与银行传统业务相比,个人贷款业务的网络化开展相对较弱,仍有待完善。业内专家表示,国内居民户及企业的融资需求仍将快速增长,而融资渠道的相对匮乏、融资程序的冗长复杂,已经成为横亘在贷款融资市场中的重要阻碍。随着银行互联网化的逐渐深入,在网络功能范畴愈发深入的当下,网络贷款能否借势崛起,对银行业而言将是一项关乎未来的重要课题。周建初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