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美元汇率连续创新高 人民币升值幅度会多大?

2011年04月12日 10: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汇率再创汇改以来新高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401,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9个基点,再创新高。同时,人民币汇率也再创汇改以来新高。

  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4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6.5401元,1欧元兑人民币9.4531元,100日元兑人民币7.6929元,1港元兑人民币0.84184元,1英镑兑人民币10.6976元,人民币1元兑0.46212林吉特,人民币1元兑4.2770卢布。

  央行2010年6月19日宣布重启汇改,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并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近6天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分别为:4月11日1美元兑人民币6.5401元;4月8日1美元兑人民币6.5420元;4月7日1美元兑人民币6.5456元;4月6日1美元兑人民币6.5496元;4月1日1美元兑人民币6.5527元;3月31日1美元兑人民币6.5564元。

  连续走新高的几点原因

  关于人民币连续走新高的原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认为,原因有三:第一,从市场上看主要是因为美元指数最近呈下跌走势。最近一段时间,美元不断走软,由于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美元一走软,篮子里的其他货币可以折成更多的美元,进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这是一个正常现象。

  第二,4月1日中国推出了人民币外汇期权。这表明中国正在不断推进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标志着中国朝深化外汇衍生品市场以及汇率制度自由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也释放出一个信号,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会加快。

  第三,这是中国汇率管理调整的结果。去年6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是升值的,但衡量整体水平的名义有效汇率却有一定的贬值,实际有效汇率基本稳定。这是由于中国比其他国家高的通胀率带来实际汇率升值,与名义上的贬值相抵消。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还会不断升值,但升值方式有所不同,会同时表现在名义汇率和通胀两个方面。

  业内人士也表示,此次人民币连续创新高,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持续的贸易顺差,导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增强;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国际形势的综合影响,以国际原油为主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攀升。此时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第一季度刚刚过去,人民币升值幅度就已经超过1%。而全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依然较为明显,如果照着目前的升值幅度发展下去,今年全年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或达到3%-4%,甚至有可能还会更高。

  对国内企业影响很大

  央行在近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也指出,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将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增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自主要经济体实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普遍承受了较大的资本流入压力,这可能不利于我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培育。

  其实,人民币升值对经济实体的影响同样很大。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景乃权说,人民币升值是个长期的走势,这几天连续快速升值只不过是个有代表性的小波动,估计以美元贬值为代表的通货膨胀将是长远趋势。

  至于对国内产业的影响,他认为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对国内的出口型企业压力很大,形势非常严峻。因为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了,企业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讲这又可能是个机遇,逼着我们的企业转型升级,淘汰那些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落后企业。

  相关专家表示,在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今年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肯定会越来越大。

  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路上行,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胀压力。有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迟缓升值将有利于缓解输进性通胀的压力。同时,我国一季度累计出现10.2亿美元贸易逆差,为中国6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中国外贸进出口达到基本平衡,将有效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也有专家表示,近期人民币走势本已偏强,央行再度加息后,市场对人民币的看多抉择信念更是高涨,估量近期人民币迟缓升值仍会是市场趋势。

  大通证券分析师郭世涛表示,在目前物价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中国可能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对冲通胀压力。他预计,二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将加快,美元兑人民币今年将达到6.20,而“十二五”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5-6元人民币兑1美元之间。本报记者 梁 杰 叶晓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