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褐皮书"透露信号 美经济遇"减速"大考

2011年06月10日 11:06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8日发布俗称“褐皮书”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与近期美国公布的大量数据透露出相似信号:美国经济复苏出现“减速”迹象。

  专家认为,美国经济面临“减速”大考,何时能提速尚待观察。

  “减速”迹象明显

  美联储每年会发布8次“褐皮书”报告。与4月中旬发布的相比,最新的报告揭示出美国经济的“减速”迹象。在美联储所属的12家地区储备银行中,仅有达拉斯地区储备银行认为当地经济复苏出现加速迹象,纽约、费城、亚特兰大和芝加哥等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地区储备银行都称当地的经济复苏出现减速势头。

  美联储称,多数地区的储备银行认为当地的工业生产继续扩张,但部分地区的储备银行认为当地的工业生产扩张势头在放缓。近来,多项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出现复苏乏力的局面。

  美国商务部最新报告指出,由于能源、食品价格攀升使居民消费意愿受到抑制等,今年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实际增长1.8%,明显慢于去年四季度3.1%的增速。

  美国权威行业研究机构供应管理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由于油价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导致消费者削减开支进而抑制工厂订单增加,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4月份的60.4大幅下跌至5月份的53.5,为该指数今年以来第一次下探到60这一门槛之下。

  世界银行7日发布《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美国经济今年的增速从1月份预计的2.8%下调至2.6%。世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告诉新华社记者,尽管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目前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但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在意料之中。

  多重挑战并存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7日承认,美国经济当前复苏势头不尽如人意,刚从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阴影中走出来的美国经济依旧面临多重挑战。

  经济学家认为,与今年初相比,除高失业率、产能闲置较多等既有经济复苏瓶颈之外,美国经济目前还遭遇居民消费意愿下滑、房价“二次探底”、债务风险高攀等多重风险。

  由于居民消费占美国GDP的比重高达70%,而一季度美国个人消费开支增速从去年第四季度的4%降至2.7%,成为美国经济减速的重要诱因。各种数据和记者与民众交流得到的反馈表明,能源价格上涨成为美国民众消费意愿受到抑制的重要因素。

  美联储8日的报告指出,一些厂商正在采用提高售价的方式来将成本上涨的压力转移给消费者。尽管美国民众的储蓄率已从去年接近6%的高位降至今年4月份的4.9%,但居民消费意愿并未提振。

  美联储8日的报告显示美国房地产业依旧不容乐观。美联储称,除住房租赁市场以外,美国住宅地产和商业地产依旧不振。

  此外,由于5月16日美国联邦政府触及“债务天花板”,而民主党和共和党就提高公共债务上限仍在激烈博弈。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近日警告,如果美国在未来几周内不能调高公共债务上限,该机构可能会调降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这一来自美国国内的警报声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商家扩大投资和增加雇员的意愿。由于目前两党在提高公共债务上限的博弈中掺入了2012财年政府财政预算、医疗改革等复杂变量,因而这一挑战恐难在短期内轻松求解。

  结构性失业难解决

  引发各界近期担心美国经济遭遇“寒流”和全球资本市场波动的一大“元凶”是美国劳工部近日公布的就业市场报告。劳工部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升至9.1%,为连续第二个月上升,而当月新增就业岗位数量仅有5.4万个,大大低于市场预期。

  世行《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的主要撰写人安德鲁·伯恩斯告诉记者,当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高失业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失业问题,目前美国劳动力市场上雇员能力与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匹配的“错位”现象明显,例如金融危机中失业的大量建筑工人就很难在楼市低迷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经济学家强调,美国在找到强劲的经济新增长点并进入经济发展新周期之前,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增加政府雇员来缓解目前结构性失业明显的状况。但目前两党的预算大战如火如荼,美国地方政府在削减预算的压力下自2008年8月以来裁员已超过50万人,这些建议显然“不合时宜”,因而预计美国就业市场状况的改善仍旧艰难。(据新华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