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希腊:劫富济贫 欧盟:还不满意

2011年06月13日 09:37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紧缩”再出台

  希腊无法脱离全球的关注。

  “我们必须修补漏洞,否则国家没有前途。”当地时间6月10日,希腊财长帕帕康斯坦丁努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就在此前一天,希腊政府通过了中期财政计划和私有化改革。根据这项280亿欧元的紧缩计划,希腊政府将在未来4年内进一步削减国防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开支,关停有问题的国营企业,20%的国家公务员可能遭到裁减。与此同时,希腊政府将推出一项特别“团结救助税”,比如,对一些拥有带游泳池豪宅的有钱人征收1%到4%不等的税收,用以帮助失业和遭遇减薪的困难家庭。这项一揽子紧缩计划将在本月底提交希腊议会审议批准,而计划实施后,希腊政府有望在今年获得65亿欧元的收入,在2016年以前获得285亿欧元的总收入。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帕帕康斯坦丁努承认,政府实施严厉的紧缩措施就是为了能够获取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财政支持,以便在未来4年降低财政赤字,重回经济增长之路。

  正如帕帕康斯坦丁努所言,希腊方面很清楚,如果没有这项救助计划以及希腊政府与欧盟等正在谈判的新的财政支持,希腊有可能走向破产。而紧缩措施只能算是争取支持的无奈“下策”。事实上,希腊与欧元区国家达成的大幅削减希腊公共财政开支,国有企业私有化等条款的执行情况迄今收效甚微,已经屡次引发救助国的不满。

  欧盟和IMF去年向希腊提供了1100亿欧元的援助,而能否继续发放第五批贷款并给予新的财政支持,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取决于希腊政府能否全面贯彻实施中期财政计划和私有化改革。

  惊现资金外逃

  而事实上,希腊的状况已经可以用病入膏肓来形容。2010年希腊财政赤字为10.5%,并未达到2010年5月与欧盟和IMF达成的减赤目标。目前希腊国债收益率已经飙升至17%,触及历史新高,极有可能无法在明年3月重返债券市场。帕帕康斯坦丁努称,如果得不到进一步援助,到2015年,希腊债务将达到GDP的200%,而今年债务占GDP的比例即将达到160%。

  除了债务危机,希腊银行最近还出现了资金外逃现象,引发了外界担忧。根据希腊央行最新的数据显示,过去的6个月,希腊银行业的居民存款连续5个月下降,合计减少了120亿欧元。而资金外逃只会加剧希腊的金融危机。一旦逃离的资金达到一定规模,将加速希腊债务不可避免地进行重组。而欧洲央行目前正忙于拯救欧洲各国资本金不足的银行,因此竭力推迟这种局面的出现。

  沙特法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翰·斯法基纳基斯近期悲观地表示,希腊人欠下的债务,将永远得不到全额偿还。在他看来,希腊已经变成了一个净进口国,丧失了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工业也因缺乏竞争力而不断萎缩。此外,税收增加导致产出下降,小企业倒闭的频率创下了现代历史之最。而领导力的匮乏,也是造成希腊当前经济困境的部分根源。斯法基纳基斯认为,“要如数偿还债务,在未来30多年,希腊实际GDP年均增幅必须达到12%。”而在2001年-2008年期间,希腊年经济增长率仅为3.9%,其中90%来自消费,外加2004年奥运会的乘数效应,实现12%的目标显然如同蚍蜉撼大树。

  德国、欧央行唇枪舌剑

  希腊之外,私人投资者如何参与援助计划也同时在欧元区引发激烈争论。

  德国财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曾经致信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IMF和欧元区的其他国家财长,提议希腊国债私有债权人购买希腊新发债券,以取代到期债券,给希腊7年时间“消化”欠债。然而这一“新债换旧债”的方案当即遭到特里谢驳回,理由是反对强迫私有债权人参与解救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政府。

  6月10日,德国联邦议会在通过的对希腊进一步提供救助的议案中,更是提出附加严格条件,即私人债权人如银行、保险机构必须分担对希腊新的资金援助。这一附加条件再次将德国和欧洲央行置于对峙的两面。特里谢认为,迫使私人投资者接受希腊债务危机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完全破坏市场对金融业的信心。

  分析人士认为,如何救援希腊最终取决于欧元区政府的态度,但也不排除欧元区成员国决定听从德国建议,而忽略欧洲央行的反对意见。

  欧元集团主席容克6月11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向希腊提供的援助必须包括投资者的“自愿参与”,并获得欧洲央行的批准,此番讲话旨在弥合朔伊布勒和特里谢之间的意见分歧。而一系列迹象表明,两者妥协并非不可能,欧元区财政官员打算从私营部门融资300亿欧元的消息显示,私人投资者可能以某种方式参与救援希腊,而特里谢此前表示欧洲央行肯定不会考虑“非自愿的想法”,也为私人银行达成某种以新债换旧债的妥协性协议留下了窗口。本报见习记者 袁源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