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GDP增速将放缓 稳健货币政策将持续

2011年06月20日 13:5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编者按:今年以来,央行已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加息,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升至21.5%的历史高位。通过收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来控制市场中的流动性,进而消除通货膨胀中的货币因素,已成为央行在稳健货币政策下的操作常态。上周五,中国经济网发表名为《郭田勇:频发理财产品和高息揽储救不了银行》的财经名博秀。经济学家郭田勇在文中表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经历了2009年货币扩张时期的天量信贷投放后,面对货币政策转向稳健,银行将会承受较大的流动性压力,货币扩张时期积累的潜藏的流动性风险也会在货币紧缩之后逐步显现。”近日,记者就文章中谈到的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进一步采访了经济学家郭田勇教授。同时请他对备受社会关注的提准、加息等宏观经济问题做出解读。

  银行转变融资方式防流动性风险 会否引发商业银行破产?

  对银行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郭田勇表示,“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资金充裕,贷款投放量比较大。货币转向收紧以后,整个货币量收紧了,银行还要保住一些刚性的信贷需求,资金总量受限,在流动性上不会像以前那么充裕了。由此引发一些问题,如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郭田勇认为,总体来讲各银行流动性风险都会加大。一些存贷比较高的银行,流动性会相对吃紧,风险性也会加大。“虽然存款减少,但从资金来源的角度来看,银行业维持正常经营还是有保障的。目前的流动性风险还不足以使商业银行面临危机或者倒闭。但流动性风险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将有可能导致极个别具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的商业银行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

  郭田勇指出,由于负利率、信贷调控、资本约束等影响,商业银行之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存贷款的资金“内循环模式”,受到挤压。“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普遍采取‘体内的外循环’模式,与券商、私募、信托等直接融资模式竞争,通过像发行理财产品等再融资模式将盈利保留在体内。”但需注意的是,集中、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往往存在着业务期限不匹配或集中到期的现象,会加大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提准平息政策“超调”争议稳健货币政策将持续

  经济出现减速、银行信贷收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剧,引发了对政策超调、是否需要转向的争议。郭田勇认为,“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对这一争议的平息,6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亦较大,本次提准是因为央票到期数量比较大,通过存准率置换一部分央票。此次提准意味着将保持稳健货币政策基调、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通胀。5月CPI现年内高点5.5%但未必是强弩之末,未来走势仍不确定。”

  近期有媒体报道指出,央行货币政策司官员认为当前最优准备金率为23%左右。对此,郭田勇认为,最优存准率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标准。是否提准以及存准率的多少要参考当时的国内外因素。

  郭田勇认为,由于外汇占款方面的情况对央行货币投放形成一定约束,因此它是影响央行提准的主要因素。“在外汇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央行要确保人民币不大幅升值,必然要使市场能够出清,就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这就使得银行体系上的人民币量增加。增加后的这部分就可以使用提高准备金率的方法来进行对冲。”

  加息有必要 踌躇来自国际因素

  对于今年第三季度会否加息,郭田勇明确表示,“加息是有必要的,而且不排除央行未来加息的可能。”

  就近期一些文章指出,不加息是对行政信用庇护下的企业的呵护的说法,郭田勇认为,此看法过于狭隘,不加息确实有利于大型企业、特殊项目、金融机构,但不会作为不加息的主要原因。“目前看来,央行加息上的踌躇更多来自国际层面,美国QE2行将结束,即便未来不推QE3,美元利率仍可能被压在低位,加息可能引发热钱、套利性资本等问题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当然,如果国内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央行在权衡国内外因素之后,判断外部风险可控,央行应果断加息。”

  GDP增速适当放缓利于缓解通胀

  美国时间1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 IMF认为,新兴市场中,中国经济增速仍最快,仍保持中国经济预期不变,即预计中国2011年经济将增长9.6%,2012年增9.5%。

  另外,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师马骏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报告认为,2011年中国GDP增速预期下降至9.1%。

  对此,郭田勇明确表示,“2011年GDP增速肯定会放缓。我国GDP适当放缓一些是有利于通胀等问题的解决。对于每一个经济体来讲,GDP增速应该有一个最优的值。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值在7%—8%。如果偏离最优值太多,可能会导致带来的负面效果比正面效果还要大。一旦高于这个最优值,比如百分之十几的增长,就容易引发出通胀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如果低于最优值,如5%—6%,则显示经济本身的问题会更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