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客户抢夺战升级 银行我要你只属于我

2011年07月20日 10:24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去大超市购物,市民常常能发现打着“超市专卖”标签的产品。一般而言,这类专属产品多因性价比更高而拥有忠实的客户群。随着银行同业竞争的白热化,记者发现,短期银行产品也纷纷刮起“网银专卖”风。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纷纷从传统的柜台转向了网上银行。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方便客户,这种新方式也折射出银行期望借电子银行渠道提高客户忠诚度的良苦用意。

  发现 多银行推“网银专享”理财

  昨日,建行解放路某网点,市民熊阿姨来存钱。她随口向理财经理问了句“有没有好的理财产品推荐”,马上得到了“有一款产品收益率还不错,但只能用网银买”的答复。记者随即在工作人员打开的建行网银页面看到,这款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5.8%,投资期限为157天。产品说明上显示“网银专享”。工作人员解释,这类产品只对网银客户开放,如果有意申购还需先开建行的网银。

  无独有偶,中行近日也对多省客户推出了网银专享的理财产品。此外,记者登录多家银行网站发现,农行、民生银行等银行也都推出了网银客户专享的理财产品(详见附表)。

  对比 门槛有高低 收益率更高

  记者比较近期多家银行发行的网银专享理财产品发现,各银行的门槛有所不同。例如民生银行的网银专享理财产品个人申购起点为5万元;而中行、建行对个人客户设定的购买门槛均为10万元。

  若论收益率,这些网银专卖的理财产品与柜台同类产品相比,收益率略胜一筹。例如,中行一款产品,若通过银行柜面购买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8%,而如果是用网银购买,预期收益率则上浮到3.9%。建行省分行投行部相关人士向记者证实,推网银专享版的理财产品在下半年将是趋势,收益率会比柜台的同类产品更高,原因是“银行可将节省的人工成本以更高收益反馈给客户,也能促进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对银行而言,同一款理财产品柜面销售的成本会比电子渠道更高,若引导客户通过电子渠道购买,一方面将可缓解柜面排队压力,也能便于客户随时随地购买。

  分析 有望提升客户忠诚度

  上半年银行发行各种短期、相对高收益理财产品,给许多家庭的闲钱提供了不错的配置渠道。一些银行在特定时点发行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在5%~7%左右的理财产品,甚至频频宣告开业几分钟售罄的火爆情形。许多市民将闲钱在不同银行间搬家,为资金寻找接力棒获取更高收益。

  业内人士分析,存款频繁搬家,多少让银根紧缩的银行变得紧张,一些银行的“网银专享”理财产品因此应运而生。由于网银专享产品只对本行网银客户开放,市民为抵御通胀而对理财产品收益率锱铢必较的同时,必然会接受这种网银专卖模式,进而促进银行网银业务的发展,提升客户忠诚度。尽管当前只有少数银行采取此类措施,但前述建行人士就明确表示,今后这种网银专卖方式将是趋势。

  温馨提示

  购网银专属产品要注意三个细节

  本报讯(记者 李素平)不用担心排队还没赶上额度,又能随时随地掌握最新理财产品动态,收益率还更高,那么,购买网银专属理财产品时,操作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理财师建议,如果是有过熟练操作网银经验的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操作并不复杂。登录进入网银,在网上接受相关评估等步骤后即可购买,没有使用过网银的则可在理财师指点下尝试购买。但理财师提醒,有几点细节需重视。

  首先,接受相关风险评估。按照规定,每份理财产品购买前都需填写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测评调查,系统会有所提示,建议客户仔细做完,视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匹配的理财产品。

  其次,理财产品并非储蓄,而是投资。市民要仔细阅读网银页面的产品说明书,弄清楚产品是否保本以及潜在的风险,投资期限、中途能否赎回等细节。购买之前最好能提前致电银行,与理财经理就产品做适当的了解与沟通。

  第三,选中你要的。不少通过柜台销售的理财产品也开放了网银渠道,它们和网银专属理财产品可能在同一个页面上呈现,有的产品和网银专属理财产品还属于同一系列,名称类似。如果没仔细辨别,点错产品,一旦银行扣款成功,将无法退款。以建行为例,其理财产品多为“乾元”系列,但各个期限对应的投资标的、期限和收益率均不同,一定要仔细核对后再购买。

  近期部分银行推出的网银专享理财产品(数据来自各银行官网)

  银 行 产品类型 投资期限 投资起点 投资起始日 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

  中国银行 非保本浮动收益 56天 10万元 2011.7.19 4.2%

  农业银行 非保本浮动收益 22天 5万元 2011.7.25 4.9%

  建设银行 非保本浮动收益 157天 10万元 2011.7.26 5.8%

  民生银行 非保本浮动收益 21天 5万元 2011.7.25 4.8%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