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治理通胀 货币政策不宜承载过重 (2)

2011年08月26日 08:5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四是货币政策越过临界点后通胀治理成本将显著上升。当前已经处于临界点的货币政策,如果继续加码则对微观主体乃至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将会明显加大。一方面,可能会使得强势企业加速成本转嫁,极大压缩弱势地位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如果资金成本超过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则会使得企业对资金的敏感程度发生嬗变,由资金成本不敏感企业变为敏感性企业。当前来看,这一苗头正在出现。此外,这也会使有限的市场资金向大中型企业转移,同时促使原先借助金融市场融资的部分中型企业转向民间借贷等市场,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被进一步挤压。

  当前宏观调控的可行选择

  8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是我们做好下一阶段调控工作的指导方针。为进一步提高通胀治理效果,当前宏观调控应以新的思维和视角,审时度势、适时调整。

  一是重视金融市场信号,但要避免监管政策调控化倾向。金融市场当前出现的诸如资金价格大幅波动、债券发行利率不断提升等不利信号,经过一段期间传导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相关风险不容忽视。为了稳定市场情绪和防止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当前须谨防监管政策的调控化。监管和调控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设定完善的制度框架,规范各类主体行为,使其按照政策设计自主行事;后者是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所需相机抉择,将偏离既定轨道的态势重新拉回既定轨道,也即监管注重稳定,调控注重适时。如果监管政策频繁调整,偏离了其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的本意,则会使市场主体行为受到侵扰,金融市场的信号作用减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预警功能,甚至可能会损害市场运行,加剧市场风险。

  二是适度提高通胀容忍度,避免过紧政策伤及宏观经济。在用CPI衡量通胀水平可能出现高估的背景下,政策出台的力度过紧可能会误伤宏观经济的整体健康。历史考察来看,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在经历刘易斯拐点后,其价格水平会在数年内维持较高水平,但经济发展仍会稳健。因此,我们需要正视未来价格运行中枢或将抬升的一般趋势,适度提高价格水平上升的容忍度。如果价格水平总体抬升,而相应的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措施能够跟上,则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是可以抵消和承受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慧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