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美国QE3或九月推出 全球资产价格面临大动荡(3)

2011年09月02日 08: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A股压力重重

  机构表示,Q E 3会推高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进而对中国造成输入型通胀压力。实际上,2009年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就导致黄金价格屡创新高,石油、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超过20%。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原材料大量依赖进口。一旦进口品价格大幅上涨,中国将面临巨大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我国的通胀形势依旧不乐观,Q E 3的推出势必令C PI指数高企,稳定物价总水平仍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而偏紧的货币政策或仍将延续。这将让A股承压。”中信证券有关分析师表示。

  中信证券分析人士进一步表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增加。正常情况下,2011年我国的通胀形势受翘尾因素影响应该是前高后低,但是美国若实施Q E 3将导致全球通胀形势进一步升温,也必将传导到国内而推动我国通胀压力增加,政府将继续实施紧缩政策以化解通胀危机。当然人民币升值可以化解部分通胀压力,但是作用相对有限(若下半年人民币加速升值则另当别论,但是对中国的出口却形成非常不利影响)。因此,美国进一步实施宽松政策对中国来说是一次新的严峻考验,紧缩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加剧,维持现状则令全年5%的通胀目标无法完成。而A股市场无疑也会受到影响,2010年的市场就在宏观调控与经济增长之间进行摇摆;时间进入2011年下半年,在美国可能实施Q E3的背景下,A股市场可能又会在控制通胀政策的收缩放松与企业的业绩估值之间进行摇摆。

  中信证券表示,一方面是美国可能启动Q E 3导致美元贬值会对A股市场形成支撑;另一方面是我国政府会为控通胀继续采取紧缩政策,导致A股市场承压。这些重要因素互相博弈、此消彼长的结果可能会继续导致下半年A股市场宽幅震荡。

  兴业证券也认为,Q E 3推出后会造成全球经济系统性持续恶化,进而再次打击A股市场。这种观点的逻辑是,Q E 3会造成全球流动性重新泛滥,很可能造成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再次上涨,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的调控预期又会增强,A股将重陷动荡。

  高盛全球经济、商品和策略研究团队则指出,尽管该行预计美联储将于今年末或2012年初启动Q E 3,但回顾过去两轮Q E对中国股市的影响,高盛认为Q E1对中国股票影响最为显著,Q E2次之,而Q E3并不那么重要。

  在该行看来,推动全球经济表现(和中国股市)的关键因素仍然是美国基本经济数据、财政政策,以及欧洲主权债务风险蔓延。该行美国经济团队预计,美国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或将于今年末或2012年初重启量化宽松,该可能性大于50%。和该行预期相比,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的声明更加温和,称极低利率将至少保持到2013年中之前,同时也表示有意采用更多工具。

  高盛目前预计,2011年和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幅度为1 .7%和2 .1%,而市场普遍预测为2.5%和3%。高盛经济团队相信,如果该预测得以实现,那么将会出现更多量化宽松形式的经济放松。也就是说,经济衰退的风险仍然只有三分之一。

  高盛回顾Q E1和Q E2对中国股票影响,认为中国股票与中国金融状况指数(F C I)联系最为紧密,而并非美国金融状况指数(2009年初和2010年末两个FC I指数走向产生分歧,由此股市表现也相应产生分歧);在经济不济时推出Q E1的“意外”因素导致了比Q E2更清晰的股市影响(无论是绝对的指数还是相对的行业),而Q E2之前数月预期就已经不断累积,导致该政策实际上已提前在市场上反映出来。

  高盛认为,与前两次量化宽松相反的是,Q E3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Q E3并非无可避免,只是一应变解决方案———就盈利和估值而言,更合人心的结果仍然是经济数据和财政政策取得突破、欧洲债务风险的蔓延得以避免。

  高盛称,现在对Q E 3进行预测展望,还为时过早(可能在正式施行之前提前了1-2个季度)。因此,Q E 3的影响或将被分散并提早反映出来。高盛预计,Q E 3的影响将不那么明显,更多会作为估值的支撑而非收益率和倍率的驱动力。记者 方家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