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8.5万亿元理财产品横空出世 不必担忧产品热

2011年09月05日 16:1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银行理财产品火了。我们当以平静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去看待这种火爆,促其成长,纠其不足,努力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健康较快发展

  舅舅是位退休干部,最近从股市抽出10万元,又取出5万元存款,买了一款3个月期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4.25%。他说:“现在股市赚不着钱,楼市不让投资,物价又涨得厉害,4.25%的收益率总比搁在银行多些,风险还不大。”

  与舅舅有同样想法的投资者不在少数。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902款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资金8.5万亿元。这一金额不仅远高于同期基金、券商和阳光私募2151亿元的发行量,甚至还高于同期4.17万亿元的新增贷款。

  8.5万亿元理财产品的横空出世,让不少人在惊愕之余,也充满了担忧和疑虑。一时间,“狂发疯买”、“乱象丛生”等字眼频频见诸报端。如何看待银行理财产品的火爆?理财产品会不会绕过货币政策的调控,造成资金体外循环?

  理财产品分为表内理财和表外理财两大类,其中表外理财是银行不动用自己的资本,受客户委托进行直接投资的行为,比如购买企业债券、发放委托贷款等。这些理财行为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反映。有人说,理财产品特别是表外理财起到了类似贷款的作用,会绕过货币政策调控,使信贷调控的效果打折扣。事实上,表外理财产品虽然没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核算,但央行今年以来加强了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理财产品用于实体经济的资金已包含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可以说理财产品仍在货币政策调控和监测的范围内,并且,不应将信贷调控奉为圭臬,未来应更多地通过市场化手段、价格型工具来进行调控。

  还有人惊呼:8.5万亿元的理财产品特别是表外理财会带来金融脱媒,资金的供给将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手里,造成资金体外循环。事实上,金融脱媒是金融发展的正常现象和必然趋势。美国曾用Q条例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相当长时间规定上限不得超过2.5%。上世纪60年代,美国通胀率高达20%,存款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急剧下降,于是集中资金投资金融市场的货币市场基金应运而生,最高时曾占据基金市场73%的份额。今天,我国的理财产品也是在负利率背景下深受投资者欢迎的金融创新。由此可见,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将降低,社会融资方式将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转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时下理财产品还远未到引发金融脱媒的程度。8.5万亿元只是发行额,金融业务一般用余额来衡量存量规模,到6月末,理财产品余额为3.57万亿元,仅相当于同期存款余额的4.5%。

  应当说,理财业务作为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其发展有利于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理财业务的大部分资金投入债券、股票等资本市场,也有利于促进直接融资发展。当然,理财业务在快速发展中也有瑕疵,除了信息披露不充分、产品宣传不客观等“老毛病”外,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些商业银行出于存贷比考核等需要,往往在月末、季末大量发行超短期、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吸收存款。这么做不仅会导致资金在不同银行间剧烈流动,对一些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形成严峻挑战,还由于高收益率常常是银行用其他收入贴补的结果,因此会助长不规范经营和恶性竞争,亟待进一步规范操作。

  银行理财产品火了。我们当以平静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去看待这种火爆,促其成长,纠其不足,努力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健康较快发展。(田俊荣)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