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欧债危机骤然升级 传中投将投资意大利国债

2011年09月14日 15:2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欧元区核心国家复苏减速几成定局殃及中国外需,分析指若中投出手不排除战略考量

  由于连遭意外利空消息打击,欧债危机骤然升级。受此影响,上周五美国股市大幅收跌,道指大跌2.69%,拖累亚太股市周一周二连跌两日,而受到中国将出手购买意大利国债的传言影响,昨日美股三大指数收高,但欧股则高开低走。

  对于中投或出手投资意大利国债的传闻,有专家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投公司购买意大利国债,符合其资产多元化的方向。如果这一举措被证实,也不排除中国的战略考量。

  而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昨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欧洲经济、欧元抱有信心,欧洲会继续成为中国对外主要投资市场之一。    

  欧元区逼近“分合”路口

  受日前G7内部对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出现分歧、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斯塔克因意见不合辞职以及希腊副财长在公开场合表明其政府资金将于10月消耗殆尽等三大事件影响,希腊主权债务危机骤然升级。

  希腊副财长周一表示,希腊政府将于10月用完现金。此消息一出,希腊1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588个基点,达到历史新高103.84%,其5年期主权信用违约掉期费率也急升至3950基点,同样创下历史新高。“仅从技术上来看,希腊目前的状态已经破产。”国内一位分析师表示。

  阳光保险集团资产管理中心宏观研究处处长温永鹏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其个人观点,他认为,欧债危机更可能在救助方和希腊的磨合和让步中循序渐进地解决。德国不会轻易提供救助资金,必须让希腊作出更严格的承诺。

  中信证券宏观分析师诸建芳昨日在其研究报告中也指出,目前,欧元区逼近“分”与“和”的十字路口。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政治角度出发,欧元区的完整性都符合欧盟和欧元区核心国家的根本利益。预计欧元区国家仍会联手走出欧债危机。

  中投出手不排除战略考量

  据外媒报道,意大利官员日前证实其经济部长上周与中国代表团会晤,但未公布其谈话内容。报道说,意大利政府正在向中国求援,希望中国购买“相当大数量”的意大利国债。而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楼继伟率领的一个代表团上周访问了罗马,中投可能会对意大利战略行业投资。受此传闻影响,周一美股三大指数微涨,昨日欧洲股市也高开,但随后走跌,截至记者发稿时,英国股市下跌0.93%,德国股市下跌0.91%,法国股市下跌2.42%。

  对于中投公司投资意大利国债的传闻,温永鹏表示,中投公司虽具国有背景,但仍是商业化运作的公司,即使购买意大利国债,预计也会有相关优惠条款保证其收益情况,而配置欧元区国家债券,也符合其资产多元化的方向。当然,如果这一举措被证实,也不排除中国的战略考量,毕竟中国也不希望欧元区危机过度蔓延。

  另据新浪财经报道,中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昨日表示,投资者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恐慌没有必要,希腊国债收益率暴涨可能只是一个“短期现象”。吴晓灵称,“我和大多数人意见一致,欧元不应分崩离析,我们将继续支持欧洲维持欧元稳定的举措”。中国已准备好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提振市场信心。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帮助意大利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益。而经济学家樊纲在一个论坛上表示,意大利主权债券当前的估值可能相当低。他补充说,可能会存在风险,但若成本的确很低,就可以考虑购买。

  据悉,目前意大利公共债务规模已经高达1.9万亿欧元,其中中国持有约4%,即760亿欧元左右。

  在昨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当记者问及中国是否将购买意大利国债时,发言人姜瑜并未正面回答,只是原则性地表示,解决好欧债问题,对确保金融、贸易和经济稳定发展十分重要。“我们支持欧盟国家采取应对欧债危机的举措,相信欧元区国家会采取整体协同措施,积极应对、妥善解决有关问题。”

  危机升级殃及中国外需

  欧债危机升级,中国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诸建芳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欧洲经济在债务危机下艰难前行,欧元区核心国家复苏减速几成定局。由于中国对欧洲出口占总出口水平达到20%,未来中国外需必将承受更大压力。受外围影响,昨日中国股市以2467点低开,随后进入震荡行情,收盘时下跌1.06%。记者王凌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