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银行季末理财"鸿门宴" 警惕超短期高收益理财(2)

2011年09月30日 08:5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主要靠“吃利差”赚钱的银行来说,发放理财产品,理财是虚,吸储后绕开监管放贷获利才是真。现阶段,市面上的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标的不同可分为“票据信贷类理财产品”、“货币型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等。然而这些产品很少真正在为投资者理财,而是用来放贷赚取息差。

  据媒体报道,有银行因无信贷额度而资金充足,采用“银银合作”或“银信合作”的模式来变相放贷。理财产品则是这些机构之间资金输送的通道,资金用途不在表内反映。根据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有5家上市银行持有“金融同业理财产品”合计1381亿元,其中包括直接投资信托公司发行的“资金信托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这笔资金归属于“应收款项类投资”而非“信贷”。

  此外,还有某些股份制银行先将票据卖断给其他机构,补充可贷款额度,再用理财产品进行回购,贷款规模就此消除。

  据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的分析,信贷类产品大部分无担保、也不保本。对于此类产品,银行只是代销,并未对其增信,万一企业出现偿付困难,风险不容小觑。一位股份制银行的资金部负责人说:“若要彻底管住银行的表外业务,最关键的还是要控制信托。”

  专家指出,投资者在购买中资行理财产品时要注意其投向,如果投资货币市场则风险较小,而投资信托等信贷市场的产品风险较大。

  理财激增风险加大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副行长王春生近日撰文指出,一方面,从市场需求方来看,2010年下半年至今,我国国内通货膨胀持续高位运行,特别是在连续多个月负利率的环境下,企业和居民迫切需要调整金融资产结构,通过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达到财富管理和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此外,在紧缩的信贷政策下,部分社会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急需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缓解资金困难。

  另一方面,从市场供给方来讲,在日趋严格的监管政策下,国内银行过度依赖净息差的盈利模式受到空前挑战,传统的数量扩张型发展更加难以为继,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是大势所趋,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成为银行盈利的重要手段。在资本约束日益强化的条件下,理财业务的低资本消耗也是商业银行增发理财产品的动因之一。

  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这种爆炸式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理财产品的跨行业、多机构、异区域的交叉风险特征明显,一款理财产品往往需要涉及产品发行方、产品购买方、信用结构担保方或回购方、资金使用方等多家机构,很容易引发多主体间的连锁风险,若链条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则会导致一个链条甚至一个区域的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此外,银行理财业务还利用表面上的表内与表外资产的数字转换,逃避现行金融监管。

  对于如何防范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王春生指出,监管层必须加强监管协调,将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对理财等“金融脱媒”领域的监管协调,防止监管真空。此外,监管部门更要执行严格的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可信度。尤其是对超短期限和超高收益类理财产品,监管机构应及时预警,防止由于小部分产品出现问题而引起的大范围的关联风险。本报记者 王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