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希腊公投"突袭"G20 欧债救助恐难取得实质成果

2011年11月04日 10:06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后,G20首次达成全球刺激经济计划,为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在2008年秋爆发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洲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直接导致了欧洲各国政府债务急剧上升,使多年的财政巩固成绩毁于一旦。目前,欧债危机的影响已开始逐步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扩散:其一是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债务危机久拖未决;其二是希腊等外围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向核心国家扩散;其三是欧元区主权债务风险在向银行业扩散。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欧债危机已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在延续了两年多的时间后,即便各项救助措施步步升级,但欧洲债务危机的“伤口”不仅没有缩小,却在日益扩大。在各种经济利益和政治意愿的纠葛之下,欧债危机也是变数丛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的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经济研究室主任陈新表示,在G20开幕前夕,希腊政府有关将欧盟救援方案付诸全民公决的这一意外决定将打乱萨科齐早先设定的G20日程。目前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正在三个层面逐渐扩散,已形成一个系统性问题,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不利影响。他认为,本次戛纳峰会中与欧债相关的话题既包括欧债救助的细节内容,也包括金融监管和IMF改革层面的问题,还包括外部如何参与欧洲援助,但考虑到现存的分歧,各方达成实质性成果的前景并不乐观。

  萨科齐原定峰会议程被打乱

  就在本次G20戛纳峰会召开前夕,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突然宣布,该国将就欧盟解决希腊债务危机的新方案举行全民公决,同时将就此在议会进行信任投票。这一消息公布之后,立刻引发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希腊政府的这一意外决定遭到了德国、法国以及诸多欧洲领导人的批评。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G20戛纳峰会前发布声明称,希腊如果不同意新救助计划,希腊民众的境况将更加糟糕。最后的结果将是无法估量的。

  11月2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以及欧盟官员同帕潘德里欧举行了紧急会晤,要求后者对公投决定作出解释并寻求解决方案。默克尔将其与帕潘德里欧的会谈形容为“艰难和严峻的”,她表示稳定欧元区的目标最终比拯救希腊更为重要,如果希腊不愿意被救助的话。萨科齐和默克尔还共同表示,如果公投不支持新救援计划,欧洲和IMF不会向希腊提供任何资金。而欧盟与IMF也称,希腊不会在本月得到急需的80亿欧元的第六笔援助贷款,直到全民公投有结果为止。

  “毫无疑问,希腊政府的这一意外决定已打乱了早先法国总统萨科齐设定的G20峰会日程。”陈新表示,早先萨科齐的设想是在本次G20会议上拿着10月底欧盟新救助方案从G20层面商讨具体救助资金来源等问题。但现在看来,各界的注意力显然更偏向欧洲这个危机救助方案是否可靠的问题上。“帕潘德里欧这场豪赌的确加大了欧债前景的不确定性。”陈新认为,就眼下而言,希腊政府在“扛到”12月公投之前还有两道难关要过:第一个“关口”是当地时间4日晚间,希腊议会将对帕潘德里欧政府信任案进行投票。如果帕潘德里欧拿不到信任票,这意味希腊将重新组建政府,所谓公投则需从长计议;第二个“关口”是假定帕潘德里欧拿到了信任票,而希腊如果在11月中旬之前无法获得80亿欧元的救援资金,其将会出现国家破产。

  欧债危机已成为全球话题

  在欧债危机爆发之初的较长一段时间内,G20并未将欧债危机列入其日程范围,当时包括美国、日本、甚至是欧洲许多国家均认为,这仅仅是局限在欧元区之内的问题。然而,随着欧债危机逐渐由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这类欧元区外围国家向意大利、西班牙等欧元区核心国家蔓延,随着持有巨额希腊等国国债的欧洲银行业安危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随着市场恐慌情绪并不仅仅局限在欧元区之内,而是快速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政要都认为,欧债危机的影响已经超越欧洲的疆界,甚至会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后,G20首次达成全球刺激经济计划,为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陈新认为,在2008年秋爆发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洲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直接导致了欧洲各国政府债务急剧上升,使多年的财政巩固成绩毁于一旦。目前,欧债危机的影响已开始逐步在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扩散:其一是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债务危机久拖未决;其二是希腊等外围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向核心国家扩散;其三是欧元区主权债务风险在向银行业扩散。“因此从一定程度上看,欧债危机已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陈新判断说,这个问题已经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负面影响。从理论上说,它已经具有进入G20话题的资格和必要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