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日渐显现 监管底线如何划

2011年11月10日 15: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是当前国际金融的一大核心话题,也是未来10年中国经济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如果说过去的10年中国经济进入了WTO,全面应对了其带来的金融挑战,也抓住了历史机遇,让中国内地金融体系的国际化程度提高了一个档次。那么未来10年,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昨日,在国际金融论坛2011年会上,各路学者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进行了详尽的展望。

  人民币国际化10年or15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民币作为国际化的支付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自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以来,其步伐正逐步地加快,但各方在未来还需要走多长时间的问题上还小有分歧。

  “人民币可兑换,不等于国际化,国际化要比人民币可兑换要求高。因此,作为国际的结算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时间比较长,要真正的人民币国际化可能要三个五年的时间。”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预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央行前行长戴相龙表示,“本币可兑换方面,我认为今后五年到十年出现人民币可兑换是具备条件的。”

  但更多的人士则更为乐观积极,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表示,在10年之内如果说人民币还是不能够成为一个储备货币的话,不能实现国际化进程,那将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也认为,在进入WTO的第二个10年后,中国的金融将开放,资本帐户经过10年努力基本上实现可兑换,在这个前提下可以预期人民币成为世界上比较重要的一个国际货币。不过,他提醒这一进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巨的,非常充满了挑战的一个过程。

  国际化要有中国原则

  实际上,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艰巨性市场人士并没有掉以轻心,其可能的影响早已被置于不少机构研究的案头。

  “在目前这样一个阶段,似乎国际上对人民币需求非常大,但是我往往想问,这种需求是因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的需求?还是真实的对中国宏观政策长期稳定的信心的需求?这个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的检验。”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就给各位“激进”派人士提出了问题。

  她指出,一旦人民币更加国际化,那么中国的政策决策者必须要放松对汇率的管制,也就是要求资本债务要有一定的放松。放开市场在世界经济动荡的背景下,会因为资本的大出大进造成影响。“先别说中国对世界负什么责任,对中国经济应该负什么责任,对中国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应该负什么责任,首先要考虑到这点。”她说。

  对此,李稻葵给予了他的回应。他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充满挑战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跟国际货币体制改革,跟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相结合,必须跟金融改革相结合,必须跟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他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必须遵循的三原则:一定要和整个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乃至于整个国际金融改革要紧密结合;可能也必须紧密结合中国金融自身的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一定是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过程。李稻葵表示,资本账户上会走向开放,但中间可能会有紧急出口、紧急阀门,防止意外情况。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也指出,一个开放的资本帐户,固然有助于国际化,但没有必要彻底的资本帐户开放,因为现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实现资本帐户开放的。

  同时,李稻葵也强调,人民币国际化不应该是一个终极目标,它无非是一个伴随的副产品,是中国经济不断地参与国际事务,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参与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副产品。

  融合要注意“技巧”

  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专家们认为,其涉及到中国如何融合到国际货币体系当中,要明白其中所使用的技巧。

  李昌镛表示,在构建新的金融框架体系方面的真正困难,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建立起人民币资产体系过程中,应该把人民币支付体系和安全体系同步构建。他建议中国必须要建立一个三方的交易系统,中国韩国、中国马来西亚,包括韩国和马来西亚,都可以建立交易结算系统,特别是亚行要加强这个方面的合作。

  汪涛则建议进一步开放国内债券市场。“与其中央银行拿了老百姓的外汇去投资美国国债,或者在人家市场上投资,还不如让老百姓咱们的市场上持有人民币或者是股票。一方面推进国际化,一方面也有助于资产负债表汇率的平衡、货币的平衡。”她说。(林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