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银联无卡支付模仿支付宝 当心扣钱没商量?

2011年11月23日 13: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由银联推出的信用卡无卡支付模仿支付宝的支付方式,但其安全保障性远远低于支付宝。  

  中新网11月23日电 (金融频道 孟欣)随着POS机支付和网银支付由于存在的局限性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打个电话就能消费的信用卡无卡支付手段正在崛起。打着与支付宝相同的支付方式一样方便的无卡支付,却没有提供与支付宝同样等级的保障,“后三码”与身份信息同时提供也使盗刷风险剧增,让消费者对无卡支付的安全性产生了担忧。

  模仿支付宝 保障制度相距甚远

  信用卡无卡支付与日趋成熟的支付宝比起来,其在支付经验和安全保障方面都远没有支付宝的经验丰富,据统计显示,从2010年至今已经经历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也经历了数以万计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已有80%的用户倾向于将启作为支付首选。看到了支付宝的成功,银联也急于分一杯羹。

  作为提供信息转接的服务的桥梁,银联与支付宝都是将消费者的资金划拨并冻结,在双方交易完成后,由第三方,也就是银联和支付宝,将款项打入商家账户。但与支付宝不同的是,银联无卡支付的消费者,不仅要和商家达成消费协议,还要向商家提供信用卡代表全部客户资料的信用卡“后三码”,信用卡号,而为了实名制消费,消费者还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证信息。

  但在保障方面,银联无卡支付所提供给消费者的保障却远不如支付宝。支付宝此前曾公开承诺,用户使用快捷支付遇到资金损失,支付宝将在72小时内给予全额赔付,也就是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了一道安全屏障;而针对用户关注的“无卡支付”安全保障问题,银联客服人员表示,如果用户使用银联认证支付或者快捷支付出现风险,需要自行联系发卡行和公安机关解决,“银联只是提供信息转接的服务”。这意味着银联不会为用户“无卡支付“承担任何责任。

  据信息时报早些时候报道,目前银联内部还没有对这类“无卡支付”方式提供安全保障的任何通知。自银联推出无卡支付以来,尚无一家商户接入银联的“预授权担保”服务,包括银联自己的网上商城都没有推出类似服务。两相比较,双方在安全方面的承诺高下立现。

  风险自担 平时消费注意保管好“后三码”

  由于银联对信用卡无卡消费不提供较为完善的安全保障,消费者在使用此项业务时,就要格外小心自己的信息“被泄露”。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信用卡的“后三码”。在采访中中新网记者发现很多信用卡的老客户对信用卡“后三码”的认知度非常低。

  所谓“后三码”,就是信用卡背面的在用户签名栏内一串数字的末3位数字,此码经过发卡银行的编码规则和加密算法生成,代表的是持卡人的所有相关信息。在支付过程中,如果商家将“后三码”提供给银行,银行会默认为商家取得持卡人授权,从而允许进行交易。

  银行信用卡中心人士介绍说,在信用卡后三位被提供后,相当于商家获得了对部分资金的冻结的权利,这部分被冻结的资金就由银联系统划走并保管,直到交易达成,再由银联系统将款项转移到商家账户中。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提供“后三码”后,即表示将“预授权”授予了商家,及时没有获得消费者的同意和密码输入,商家也可以从银联处获得被冻结的资金。

  “预授权”小心给 当心扣钱没商量

  持卡人在授予商家预授权时要特别小心,因为预授权一旦给予,商家就有权利向银行申请“无密支付”。

  近来一桩关于信用卡预授权案例被媒体广泛报道,一位谢先生通过某知名网站预订了上海一间五星级酒店的江景房,双方电话约定,付款方式为现金支付,信用卡使用类型为担保。网站客服人员明确告知“此订单一经确认预订成功之后不能取消,也不能更改。如果没按照约定入住,也要扣款”谢先生对此表示同意并以信用卡进行担保,办理了手续。但到了入住当天12时许,谢先生打电话要求退订,酒店方不同意,并最终在信用卡中扣除了全部房费。最终,谢先生以自己的信用卡需要密码交易,而网站和银行却未经本人同意,擅自“无密扣款”为由将双方告上了法庭。

  就此案例,中新网记者向律师事务所寻求法律咨询,一位擅长处理经济纠纷案件的律师为记者做出了分析,他表示,因为商家已经和消费者约定“此订单一经确认预订成功之后不能取消,也不能更改。如果没按照约定入住,也要扣款”是在双方知晓法律效率的情况下签订的合约,所以持卡人不能单方面的违约;由于持卡人已经向商家提供了“后三码”,所以银行有充分理由认为,消费者对商家的信用以及行为表示认可,所以合同生效,支持“无密支付”。

  从这个案件中可以看出,预授权的授予,是具有法律效率的,一旦在没有认清商家信用的情况下授予,将有可能引发资金被盗的风险。(中新网金融频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