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民间借贷市场调查:防范金融风险刻不容缓

2011年12月12日 09:42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年关临近,欠债还钱。埋有巨大隐患的民间借贷活动正在步入紧要关口。能否防范债务风险再度发生,已成为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此前,各地因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讨债事件,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50多岁的河南安阳市民李子全,不久前手拿两张高息借款“协议”木然地站在当地信访大厅门外。由于向他借款的两家公司的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早已人间蒸发,李子全不知自己16万元血汗钱到底该找谁讨要?

  安阳市民李子全的遭遇,不是个别现象。这些普通百姓有的是拿了自己的“养命钱”用来放贷,有的是把住房抵押给银行换取贷款加入民间高息借贷行列。在风险袭来之前,他们曾满心希望这种“以钱生钱”的办法能给他们持续带来巨大的收益,全然不知游离于现行体制监管之外的民间借贷,不仅给银行正规渠道的业务造成严重威胁,而且也使金融风险防范面临不同以往的全新挑战。这不仅关乎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而且关乎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

  面对国内金融市场动向,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地方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强调,依法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非法交易所等违法活动,维护金融秩序,守住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这条底线。王岐山副总理的讲话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防范金融风险刻不容缓!

  存款下降,流向何方?

  □ 负利率导致大量居民存款“搬家”

  □ 民间借贷扩张吸纳大量银行存款

  去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我国民间借贷市场开始抬头。据有关方面调查分析,民间借贷市场抬头时,资金存量就已超过2.4万亿元,约占当时借贷市场比重5%以上。随后,民间借贷存量资金便以超过28%的增长速度持续扩张,到今年上半年,据估算存量资金已超过3万多亿元。

  短短一年时间,民间借贷资金之所以能够迅速膨胀,很大程度上与银行存款特别是居民储蓄存款持续下降有关。由于物价连续上涨,加大了居民储蓄存款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距,促使居民储蓄大规模“搬家”,从4月份开始,居民储蓄出现大规模“搬家”迹象,随后存款下降幅度持续加大。在重庆,居民活期存款当月减少上百亿元;北京个人存款减少超过200亿元;长春4月份居民存款大约减少15%……央行当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832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7月,央行启动加息政策,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5%。但与当月居民消费价格6.4%的涨幅相比,负利率状况较4月份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居民存款再次“搬家”,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816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6656亿元。10月份,虽然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各项调控措施逐渐显效,物价涨幅已掉头向下,但居民储蓄依然未见起色,当月银行住户存款净下降7272亿元。

  居民存款“搬家”,以往也曾出现过。比如,2006年股市上涨,百姓投资信心大增,大量居民存款源源不断地从银行流出进入股市,加大了家庭用于财产投资的比例。今年的情况则明显不同,由于股市持续低迷,不仅致使居民财产贬值,而且还严重拖累了与股市相关的投融资渠道,大量从银行搬出的储蓄存款并没有进入股市,而是通过各种渠道纷纷流入了民间借贷市场。一些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表示,居民手头上有个三五万元也可以进行民间投资。从上半年银行减少的存款数额看,恰恰与民间借贷市场资金扩张规模大体吻合。

  银行存款的大规模流失,不仅使其资本补充的压力加大,而且也抑制了信贷和银行其他投资业务的拓展。16家上市银行陆续公布三季报显示,其中多家银行存款出现负增长,5家银行存贷比突破75%红线,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额度更为紧张,其盈利能力也因此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迅速扩张的民间借贷市场,给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很大的破坏性影响,加大了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和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由于民间吸储利率不断走高,一些担保公司、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一手吸储,一手放贷,甚至一些银行也把相当一部分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借道担保公司等中介渠道放贷给企业,以获取盈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