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外资银行在我国入世十年间发生三大变化

2011年12月13日 20:0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加入世贸组织十年间,中国银行业在世贸组织承诺基础上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同时,外资银行积极投身于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市场。十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呈现三大显著变化,在营业网点、资产规模、本地化经营方面获得良好发展。

  变化一:营业网点稳步增加 经营领域日益增多

  走在北京或上海街头,汇丰或花旗等外资银行的网点会不时跃入眼帘。入世十年来,外资银行在华营业网点稳步增加。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9月末,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39家外资法人银行(下设247家分行及附属机构)、1家外资财务公司、93家外国银行分行和207个代表处。与入世前相比,外资银行分行增加了175家,支行更从6家增至380家。

  不只在发达城市,外资银行网点已逐步深入到中西部地区及二三线城市。除西藏、甘肃、青海和宁夏之外,外资银行在全国其他省区的48个城市设有营业网点,比入世前增加了28个城市。

  目前,共有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机构。其中,俄罗斯、瑞典、挪威、西班牙、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为入世后首次设立营业性机构。

  “与入世前相比,外资银行中还增加了经营中小企业融资、农业金融、航空航运融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资产及财富管理、托管、结算等专项领域业务的银行。”银监会银行监管三部主任杨丽平说。

  变化二:资产规模较快增长 业务经营持续发展

  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9月末,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2.06万亿元,与入世前3730亿元的资产规模相比,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据调查,外资银行资产平均增速数倍于境外母行(或总行)。其中,74%的外资银行资产增速超过境外母行(或总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17%的外资银行持平。

  目前,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仅0.41%,低于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法人银行拨备覆盖率达270.72%,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8.2%和17.77%。。

  据杨丽平介绍,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240种,一些产品和服务已逐渐形成了品牌效应。凭借全球网络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与服务,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也是外资银行的经营亮点。在衍生品交易市场中,外资法人银行交易份额占34.6%,部分外资银行自营和做市交易量居市场前列。

       变化三:“本地化”加速 中资客户过半

  杨丽平说,外资银行另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其本地化经营程度提高,发展潜力大:

  ——本地客户群体逐渐形成。与入世前主要服务于外资企业、外籍人士和极少数中资企业相比,外资银行已拥有相当比例的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客户,约占全部客户数量的54%。目前,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贷款已占各类客户贷款的37.89%,比入世前增加了31个百分点;对中国居民的贷款也从零起步,目前已占个人贷款总额的一半。

  ——人民币业务份额稳步攀升。有35家外资法人银行和45家外国银行分行获准在华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份额从入世前的12%稳步提高到70.44%。

  ——员工和管理层本地化趋势明显。据调查,外资银行已在中国聘用3.3万名员工,占员工总数超过九成。自入世以来,外资银行累计培养1300多名本地高管,目前平均聘用本地高管比例为45%。

  加大对华投资 鼓励“在中国 为中国”

  “认真履行入世承诺,中国银行业实施的对外开放举措,为外资银行提供了平等的发展环境。同时,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为外资银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营基础。与入世前相比,外资银行机构布局、业务经营和服务能力均得到了良好发展。”杨丽平说。

  十年间,外国银行在中国的盈利持续增长,对中国市场的期望逐渐加大。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影响加深,许多跨国银行面临着战略调整压力及监管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是,一些外国银行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持续加大对华投资和支持力度。

  银监会统计,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已累计有40多家外国银行追加投入了280亿元等值人民币资本(或营运资金),部分外国银行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区在联通欧亚市场的作用,更积极地拓展中国业务。

  “我们鼓励外资银行为中国本土经济做出贡献,引导外资银行均衡区域布局,挖掘新的业务机会和发展空间,提高在华发展质量。同时,引导其发挥母行业务优势,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实际经济需求。此外,我们鼓励外资银行积极转移金融知识和技能,将良好做法和金融人才真正沉淀在本地。”杨丽平说。(记者 刘诗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左盛丹】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