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深圳在建大桥人员坠海追踪:搜救队进场曾遇阻拦

2011年06月16日 14:57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深圳在建大桥人员坠海追踪:搜救队进场曾遇阻拦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深圳在建大桥人员坠海事故”追踪

  14日,广东省交通工程重点项目广深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大铲湾海域发生工程事故(见上图,详见本报14日a8版相关报道)。为何救援部门接警出勤后,历时三个小时“蛙人”才下水搜救?“蛙人”下水后,为何直到晚上6时05分,工人的尸体才被陆续打捞上来?最后一名工人又为何在海中“漂荡”了30多个小时?羊城晚报记者独家采访全程负责搜救的交通部南海救助局深圳基地负责人,试图还原一些被忽略的细节。

  营救时间被错过?

  施工方“隐瞒”事故,阻拦搜救人员

  14日上午9时15分许,位于蛇口的交通部南海救助局深圳基地接到110转过来的求助电话,一名自称在大铲湾港区工地的工人报称:工地发生事故,多名工友掉入大海。接警后,救助局派出搜救分队,从陆地开车前往现场;另一艘海上搜救艇则从蛇口码头走海路前往。

  据交通部南海救助局深圳基地主任陈日喜介绍,因报警工人没有给出事故地点的具体经纬度和方位,因而前往途中多次电话联系该工人。但该工人在电话中含糊不清,并多次表示“有人在看着我,不方便讲话”。搜救分队带队人员表示,感觉那工人像是“偷偷摸摸”报的警。最后,搜救人员再拨打工人电话,已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在方位不明之下,从陆地前往的搜救分队经过两个多小时来回找路,直到14日中午11时许,才抵达唯一可以进入大铲湾特大桥施工现场的临时搭建通道。但当搜救队想进入现场救人时,却与稍后抵达的媒体记者一样,被拦在通道前。管理方人员宣称:“没有这回事,里面没有事故。”拒绝让他们进入现场救人。

  蛙人未第一时间下水?

  施工方管理现场,水下情况复杂

  经多方沟通,搜救队在12点前到达事发现场,与10时20分左右就到达该海域附近的海上搜救艇队员汇合。

  有遇难者家属反映:“蛙人抵达后不先救人,反而先在边上吃饭,有意拖延?”对此,陈日喜表示“冤枉”。他说,队员到达后,现场由施工方在管理,当时蛙人不被允许马上下水。此外,当时水下情况复杂未明,里面掉入十多吨、几十米长的钢架,水底很浑浊,正在退潮,水流也比较急。“一般来说,溺水者入水几分钟没有被救就已没有生还希望了,更别说已经过了三个多小时。”

  作为搜救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陈日喜向外界披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事发时,六名工人是从20多米高处坠下。工人下坠之前,十多吨重的钢架已经砸在水面。随后落下的工人,除了与水撞击外,还要面临一股巨大的冲击力。“如同鸡蛋碰在坚硬的石板上。”他透露说,四具尸体打捞上来时,有一具头部严重受挫,估计落水后已受重伤。四名工人此前都身系安全绳,但捞上来时每具尸体上的安全绳连接钢架的接口都已经断裂,就是因为受到巨大的冲力所致。

  陈日喜曾调查过多名目击者,据了解,与逃生者余万金相似,最后一名被找到的工人在坠海时身上的安全绳就断了,有目击者看到该工人曾在水面上挣扎,但马上就被海水吞噬。陈日喜分析,最后一名打捞上来的工人,可能不熟水性,也可能在入水时受伤过重,没办法与余万金一样游出海面自救。搜救队15日扩大搜救范围,当日下午,终于在更远的海域找到他的尸体。

  事故是人祸?

  原工程师:架桥机焊接点出问题

  架桥机为何会突然断裂坠海?事故发生根源何在?

  据悉,施工方的项目部在14日晚已经被警方查封。截至记者发稿时止,有关负责人一直未肯接受媒体采访。虽然遇难工人遗体已全部找到,但由于施工方一直未露面,事故原因仍扑朔迷离。究竟工人当时在高空操作的是什么工序?有没有人为疏忽的地方呢?

  记者独家采访了广深沿江高速某标段的原工程师。

  张先生(化名)是广深沿江高速某标段的原工程师。他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后,他曾跟该工程的相关负责人通过电话,了解到当时工人并不是在上面修建桥梁,而是在上面安装架桥机。按正规程序,架桥机必须在地面拼装,然后在业主、施工方和当地质检站等多方监督下,用吊机吊上桥墩。他解释说,架桥机拼装好后,需要通过搭架子的方式,一步步往前铺设轨道,上面会有一个配重的顶力使它不会掉下去。

  张先生通过了解到的情况认为,事发时,工人在桥上面拼装架桥机,以致事故发生。“架桥机的焊接点出问题掉下去,是业主监理施工方视而不见所致。”他说,类似大型机械进场作业,不但要出厂合格证,还需要通过省里指定的检测中心检测。

  假设架桥机真的存在质量问题,架桥机又是怎样逃过质检部门“法眼”?张先生说,“应该去搞关系了,不然不给进场的。”他说,“没有关系,如果我做项目经理我也不会让他干,要担责任风险。”张先生强调,这类大工程的施工,不但需要监理在场,连质检和安监部门也要亲临监督。他质疑:“业主、施工单位、质监站是否到场?这些人有没有签名?有没有会议纪要?”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