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分手后男子状告女方归还恋爱期间借款败诉

2011年08月30日 13:55 来源:重庆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29日),(重庆)南岸区法院公布了这起案例。因为没有借条,双方对该笔钱的性质争论不休。最后,法院认定该笔钱财属于赠与,而非借款,女方不用还。

  女友提出分手

  男友告她还钱

  承办法官介绍,2008年2月,小薛和张强(均为化名)通过网络认识,发展为恋人关系,约定同年11月18日前结婚。

  小薛告诉法官,最初他们都沉浸在爱的甜蜜中,但随着时间一长,彼此了解更深,双方在性格上存在较大差异,缺点也暴露得越来越多,经常吵吵闹闹,她于是提出了分手。

  法官称,两人在2009年下半年正式分手。分手后,张强把小薛告上法庭,要求归还他5万多元借款。

  借款还是赠与

  双方各执一词

  张强在法庭上说,他在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期间,总共6次从自己的银行账户中把钱取出来,存到女友小薛的银行账户上。每次少则数千元,多则超过万元,6次总共有5万余元。这些钱都是小薛向他借的。

  为了证明自己把钱借给了前女友,张强向法庭出具了6份银行存款回单、4份存款凭条。他表示,这部分证据证明他向小薛的银行账户中存入了5万多元。同时,张强举示了自己银行账户的6份取款凭条,该证据表明,他存入小薛账户中的钱,是他从自己账户中分次取出来的。

  小薛却否认借款的说法。她承认自己收到过这些钱,但她告诉法庭,这不是借款,而是他们当时正处于热恋期,男友为了表示对她的忠贞,送给她的,属于赠与。既然是赠与的财产,张强就没有要回来的理由。

  不能拿出借条

  认定这是赠与

  法庭审理中,法官问张强是否有借条作为借款官司的直接证据,但张确表示没有。

  法官为此表示,既然是民间借贷纠纷,最直接的证据应当是借条、收条之类的证据。本案中,张强在小薛的银行账户中存款的行为,仅能显示张强自愿存款的意思,而不能证明这些钱属于二人之间的借款。

  对于这笔钱的性质,法院根据人们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断,恋爱期间恋人之间的赠与很正常。在我国,男友为表达对女友的爱,主动为女友购买金银首饰、手机、电脑等财物的情况也为数不少。为此,法庭认定这5万多元属于赠与。

  法院最后驳回了张强的诉讼请求。

  恋人经济交往注意事项

   对于恋人间经济交往,重庆潜卫律师事务所何桐雨律师提出4个建议。

  1  一方向另一方借款,应当出具书面借条。

  2  双方在恋爱期间不要购买高价值的财产,若一定要买,建议双方对形成的财产权利归宿进行明确约定。

  3  双方进行婚前财产约定,但不得以借款或离婚为条件而约定债权债务,否则,该债务不受法律保护。

  4  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前提下,恋爱期间的消费不妨采用AA制。

  恋爱期间,男方讨女方开心书面承诺送车赠房

  这有法律效力要兑现的

  恋爱期间,男女双方的经济账该怎么算呢?重庆晚报新闻律师团成员、重庆潜卫律师事务所合伙律师何桐雨对此进行了阐释。

  书面承诺赠与应兑现

  何桐雨说,恋爱中,男方为了讨女方开心,有时会表示送给她一辆车,甚至送一座房子。这种情况,如果男方进行了书面承诺,即使双方分手了,女方也可以起诉对方兑现。

  无书面约定就是赠与

  何桐雨介绍,男女恋爱期间,一方因恋爱而为对方支出的生活消费,如外出旅游、吃饭、同居等或向对方赠送的手机、饰品等物品,在无书面约定或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情况下,在法律上视为赠与。一旦双方终止恋爱关系,一方不得以此为由要求对方返还或要求对方承担50%的责任。

  给了彩礼离婚时要还

  那么,恋人中一方给另一方购买戒指等彩礼,分手后该怎么办?

  何桐雨介绍,根据婚姻法解释,符合下列3种情形的可要求返还: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但未共同生活的;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其中后两种情形必须以离婚为条件。

  恋爱借款离婚后要还

  何桐雨还介绍,恋爱期间一方向对方借款,如果有书面借据或有充分证据证明借款事实存在,该借款受法律保护。即使双方结婚也不能改变借款的性质。双方离婚后,可以要求对方归还。(记者 罗彬 )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阚枫】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