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揭秘疯狂“地下钱庄”黑幕 非法集资引发大案频发(2)

2011年09月15日 10:21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凉茶神话的破灭

  谢公荣的债主阵容越来越庞大。据他交代,2007年,他已负债3000余万元。当时,全国银行系统信贷紧缩,温州区域内的民间借贷通过各种形式暗流涌动。仅一年时间,担保、投资咨询类公司就猛增到200余家,而担保公司大多以私人名义参与民间借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谢公荣的市场也受到猛烈冲击。他在民间借贷的道路上越陷越深,融资利率也不断走高。2008年,他以还贷名义向熊某借1000万元,最高月利息达9%,换作年利息就是108%,光利息就要支付670万元。

  2010年初,谢公荣发现自己已欠债2亿余元。他又多次向钱某借款,总额达1270万元,但无力偿还。钱某急了,不断上门催债,谢则退避三舍。同年5月,钱某找人日夜跟踪谢公荣,谢害怕有危险还报了警。

  同年6月2日,因多名受害人报案,瑞安市公安局决定立案侦查,并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为名对谢公荣、肖玉玲实行网上追逃。次日,两人在四川省仁寿县一宾馆内被抓获。

  “我一直想自首,因为借了很多高利贷却还不了,所以想去坐牢。”谢公荣回忆说。

  经检察机关查明,2004年至2010年,谢公荣在担任温州立品康食品饮料有限公司、黄山立品康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期间,以投资建造新厂房、投资设备、生产经营所需为由,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借款。期间,谢某共向58位个人和一家企业非法吸收存款1.7亿多元,其中肖玉玲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2125万元。

  原本想借民间借贷让事业更上一层楼,创造更多的财富,不想最终和妻子一起身陷囹圄。如今,在看守所里的谢公荣很是悔恨。不仅如此,他的“凉茶神话”破灭后,在国外求学的女儿被迫中断学业。面对追债人纷纷上门,他的家人东躲西藏,生怕被熟人认出。

  这时的他,才深切地感受到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人身的自由、家庭的平安,以及人格的尊严。

  民间借贷的扭曲

  谢公荣的沦落,只是非法集资恶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国CPI持续走高,通货膨胀压力日显,政府为了加强调控,逐渐收紧银根,导致社会上大量的资金需求一时难以得到满足。于是,非法集资应运而生,“地下钱庄”悄然盛行。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许以高利息,俗称高利贷。利息一般以每日、每周或每月记,最长期限一般在6个月以内。

  在苍南县,非法集资的月利息一般维持在5%至30%之间。苍南县检察院曾办理的“炎亭会案”中,犯罪嫌疑人杨某某为保持资金链不断,曾一度以30%的月利息获取贷款。温州大多数个人担保机构、典当行、寄售行都在奔向高利贷之路。于是,非法融资几千万、上亿元甚至几亿元的大案、要案,也就有了肥沃的土壤。眼下,我省特别是温州地区,庞大的民间流动资本是高利贷的主要资金来源。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曾给出一个权威的数据:到目前为至,温州有近1200亿人民币在民间借贷中奔涌。如此之大的民间借贷规模,几乎涉及温州家家户户。

  目前,非法集资已引发系列问题。非法集资者大多以高额利息为诱饵大量吸储,涉及人员众多,一旦资金链断裂或贷款难以回收则溜之大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极易发生社会治安问题,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炎亭会案”涉及200多人,资金链断裂后,这些人血本无归,所幸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才避免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一旦借款人资金链断裂,此种高风险必然转嫁给银行,极易引起金融动荡。此外,由于民间金融活动总是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加上有关机构监管不力,于是手握权力的不少党员、干部,甚至级别不低的领导,通过“个人关系”在银行贷款之后也放入高利贷。

  温州市金融办对35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末,企业运营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三者的比例为56:28:16,银行贷款占比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个百分点,而民间借贷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6个百分点。

  有关专家认为,高利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非法金融业务,银监会、人民银行是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业务的主管部门,制定和完善处罚高利贷的规章责无旁贷。

  同时,公安机关应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惩治因高利贷所引发的犯罪,如对发放高利贷者,可以考虑以涉嫌非法经营罪或高利转贷罪立案侦查。(记者 翁浩浩 通讯员 王佐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