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记者访聂树斌和王朝之母 读大爱母亲数载"伸冤"路(4)

2011年09月26日 09:22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遇到的都是“软钉子”

  “1787天”,杨惠贤清楚记得这期间的某一天,自己见到了儿子。她把这些日子一一记在本子上,不时拿出来看一看。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便一遍一遍地翻看儿子的案卷。现在,哪一句证言在哪一卷、哪一页,她基本都能记住。

  她同样清楚地记得,自己已经去了92趟保定、8趟北京。至于与自家近在咫尺的河北省高院,早已不计算在内。但回头想一想,什么用也没有,遇到的都是“软钉子”,甚至还有人对她讲,“不要破坏游戏规则”。这让她纳闷,“你告诉我游戏规则是什么啊?”

  至于本子上一一登记的100多封ESM,虽然寄出了,但至今没有任何回音,尽管从网上查询看到,不少都已被签收。

  听着听着,张焕枝也一个劲地抹眼泪,“我也知道,找了也没用,但我不去找不甘心。”她的律师也劝,“你年纪大了,北京就不要来了,来了你一个人都见不到,又有什么用?”在此之前,张焕枝去了一二十次北京,但最高人民法院的大门始终不曾迈进。

  杨惠贤的丈夫2003年患病去世,此后不足3年,儿子又遭此变故。虽然父母就在身边,但杨惠贤不愿意让80多岁的父母担心。离休的父母知道杨惠贤每月1400元的退休金不够花,便把两人的工资卡一并给了她。偶尔见面时,80多岁的父母告诉59岁的女儿,“以前我们不怕死,可现在特别怕死,哪天我们死了,你们娘俩怎么过?”说着说着,三个人便哭作一团。

  中秋节那天,父母那边一遍一遍催她回去吃饭,她都推托家里有事,来了人,走不开。

  这天真是有事,有一媒体记者恰好前来采访。快5年了,杨惠贤第一次捏了饺子。她说,这5年里,除非律师等来家里,赶上饭点做点饭,她没有炒过一道菜,家里全是方便面。

  她对张焕枝说,大姐,我羡慕你还有两亩地,干农活的时候可以暂时忘掉一切。可张焕枝没有告诉她,当自己带着馒头去石家庄反映情况,坐公交车的途中就会望见那一片已被整饬为工程现场的玉米地,“每次路过那里,都要勾起心病”。

  眼看中午了,在她们两周年重逢的9月21日,两位母亲决定一起做一顿饭,“三位记者碰巧来了,就跟孩子回来了一样,咱们一块给孩子们做顿饭”。她们说,这些年,天天盼着记者来,也不管他们写不写有用没用,只要来了,就说明还有人惦记着。

  杨惠贤又说起了这些“孩子们”和她相约,等到儿子回来,如何如何。张焕枝拿过一沓名片说,“孩子们”也是这么说,等到沉冤昭雪的那一天,他们还过来,一块放爆竹。

  两位母亲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仿佛这一天就在明天。

  这两位母亲,张焕枝、杨惠贤,她们的儿子分别叫聂树斌和王朝。(记者 石念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