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聚焦刑法新罪名:贿赂外国公职人员罪缺操作性

2011年10月13日 07:16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刑法修正案(八)在今年5月1日实施后,增设了10个新罪名。早前,司法界呼声较高的“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终于见于其中。

  刑法修正案(八)运行至今5个多月来,未见任何一起见诸报端的适用“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罪”的案件。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司法实务界人士指出,该罪实操性不强,其象征意义要远大于本身的司法效果。

  相关法律长期缺位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际交往的增多,中国公民、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些公民、企业通过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谋取不正当利益,不仅损害了中国的整体声誉,而且对其他公民、企业形成一种恶性诱导。

  此前,我国刑法并没有将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行为规定为犯罪,这为这一行为留下了法律缺口。

  尤其是2003年12月9日,我国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该公约后,我国在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行贿行为方面,缺少与公约相契合的法律。

  在2006年10月召开的“国际反贪联合会第一次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上,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姜伟就曾提出,中国刑法中没有将对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有关的贿赂行为规定为犯罪。无论是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义务,还是维护国际交流秩序,都有必要增设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有关的贿赂罪名。

  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文显提出了《关于修改贿赂犯罪刑法规定的建议》,其中建议要将向外国公职人员行贿行为刑罚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