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宁夏一农行员工涉嫌骗取经适房 收入证明露马脚

2011年10月21日 17:37 来源:银川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有(宁夏)银川网友开微博举报自己的同事以虚假证明骗取经济适用房购买资格。随后,银川市住房保障局发出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被举报者的收入证明的确存在问题,其住房保障证的申请已被暂停,并做进一步调查。

  网友专开微博举报

  10月15日,一位银川网友专门开通微博,举报同事骗购经济适用房。该网友仅仅发布三条微博,大致内容也基本一致,“我的同事马少栋现在农行工作,单身,月收入5000元左右,户口还是刚落到银川市的,为什么会被认定为贫困的银川市民,还取得了经济适用房购买资格。”

  这条微博立即引起诸多网友的注意,银川市住房保障局官方微博当日便作出回应,表示欢迎网友的举报监督,并将第一时间公布调查结果。记者专门查阅银川市第五批经济适用房公示名单,马少栋的名字的确出现在名单之中。

  两份收入证明迥异

  10月20日,银川市住房保障局公布初步调查结果,马少栋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银川兴庆支行(以下简称为农行兴庆支行),户口落于银川已满两年。但是,在农行兴庆支行出具的收入证明中却看出了问题。在向兴庆区新华街街道办事处出具的收入证明中,马少栋的月收入为1300元,但在配合调查时向银川市住房保障局出具的收入证明中,马少栋的月收入则达到2800元。

  根据《银川市城市住房保障管理试行办法》中的规定,在申请保障资格的条件中,家庭年收入需低于上年度银川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银川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万元。由于马少栋是单身,如果按第一次申报的月收入1300元计算,他的年收入为15600元,低于1.7万元。而如果按月收入2800元计算,马少栋的年收入为33600元,远高于1.7万元。

  收入证明作假容易

  在农行兴庆支行附近的一家餐馆门口,老板贴出了一张招聘广告:“招聘服务员,月薪1500加提成。”一位网友说,马少栋最初收入证明中1300元的月薪,还不如一个服务员,一个银行的员工拿这么点钱,你信吗?而另一位在银行供职的网友说,在国有银行中,正式员工的收入除了工资,还有各种补贴,业务提成等。因此,举报者说马少栋月薪有5000元并非空穴来风。

  此外,在单位开收入证明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一位银行信贷部门的职员说:“很多有贷款买房经历的市民都知道,收入证明几乎是想开多少开多少,不要太离谱就好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市民贷款购买商品房时,开收入证明都是越高越好,而在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时,开收入证明越低越好。

  将继续调查当事者

  马少栋恰恰是使用1300元月收入的证明,通过了银川市住房保障资格的初审,并向全社会公示。按照流程,如果马少栋取得了住房保障资格,也就是领到了《住房保障证》,就可以进入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环节中,买到经济适用房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在《银川市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申办《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资格证》(以下简称《资格证》)或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过程中,购房人及其配偶所在单位出具的证明中有虚假内容或购房者提供的本人和配偶身份证、户口本等有效证件不实的,由市房改办取消其《资格证》,该单位两年内不得出具申办《资格证》证明;给予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通报批评,同时建议所在单位给予相关责任人行政处分。银川市住房保障局方面表示,已暂停对马少栋住房保障资格证的申请,并将在调查结束后,对农行兴庆支行开具前后不同的收入证明进行处理。

  审核收入成最大漏洞

  据了解,今年以来,银川市住房保障局已先后向全社会公示五批申请住房保障资格的名单,涉及412人,接到举报并查处问题证明的仅有一人,正是马少栋。事实上,针对保障房资格申请的审查,虽然有很多环节参与审核,但依然会有漏洞。

  在申请保障房资格的过程中,申请人需提供住房证明、户籍证明、家庭状况、收入证明等。由于个人持有住房状况、户籍证明、拥有车辆状况都有明确掌握的途径,因此不会发生问题。而在收入证明上出入就很大,就成了资格审查中最大的漏洞。尽管针对申请资格的审查,从社区街道办事处开始层层审核,但现今人们收入途径多,极易隐瞒,相关部门的审核能力也有限,所以针对收入证明的核实也是住房保障部门十分头疼的问题。

  因此,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应当专门成立一个审核部门,联合住房保障局、银行、税务、车辆管理等部门,共同参与到资格审查的过程中,以保证住房保障资格有效审查。(记者皇甫世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