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贸易洗钱成贪腐转赃新通道 隐蔽性强更易迷惑

2011年12月17日 14:40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贸易洗钱,是指通过伪造、变造交易事实使行为人及其相对人对所转移的资产享有表面上合法的财产权利的行为。随着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贸易洗钱跨越了疆域的限制而蔓延到世界各地,成为新兴的跨境洗钱的主要方式。特别是贸易洗钱与非法恐怖融资及清洗、转移贪腐收益日益融合,更应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围绕贸易洗钱这一新兴的洗钱方式,《法制日报》记者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传统安全威胁下贸易洗钱与反洗钱研究”的主持者、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反洗钱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高增安进行了专访。

  贸易洗钱成为洗钱新途径

  记者:贸易洗钱与其他的洗钱方式相比,有哪些特点?

  高增安:贸易洗钱是借助贸易活动来实施的洗钱行为,是非法洗钱与表面上正常、合法贸易的有机结合。它集洗钱、欺诈、单证伪造、涉税犯罪、货物走私等于一体,可以构成自成组织的犯罪体系,而不再是广义洗钱犯罪的一个子集。贸易洗钱本质上也不只是传统洗钱所指的“非法收益合法化”的途径,而演变为典型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犯罪的放大器和市场经济体系最大的漏洞,因而大大推动了洗钱犯罪的全球化趋势。

  国际反洗钱权威组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曾经指出,贸易洗钱是当前国际三大洗钱方式之一,也是中国目前最盛行的四大洗钱方式之一。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贸易洗钱极有可能演变为最主要的洗钱途径。

  记者:为什么说贸易洗钱可能成为最主要的洗钱途径?

  高增安:主要有这样几点原因:贸易洗钱有着国际贸易的合法外衣,往往具有较大的欺骗性;国际贸易所具有的参与主体多、交易程序复杂、时空跨度大、涉及面广、贸易融资渠道不一等特点,便于掩饰资金的真实来源与性质;洗钱主体与洗钱行为之间没有直接关联,现金淡出洗钱犯罪的时间较早,便于迷惑监管部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海关组织、国际商会等涉及贸易的重要国际组织的职能定位中均未涉及反洗钱内容,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甚至与银行业现行反洗钱规制存在尖锐冲突;国际贸易适用法律选择余地大、国际联手打击跨国洗钱犯罪活动的司法援助制度不完善、司法管辖权存在区域性障碍等因素,都有利于洗钱者逃避法律制裁;国际金融领域反洗钱制度安排与技术手段的日益完善,迫使洗钱者转向成本更低、风险更小、渠道更便捷、操作更灵活、隐蔽性更强的贸易洗钱途径。

  记者:通常来说,贸易洗钱容易引发哪些问题?

  高增安:贸易洗钱与贪污腐败和恐怖融资同在。贸易洗钱为官员清洗贪腐不法收益提供了隐蔽、可靠的新管道,严重影响廉政建设。同时,贸易洗钱也为恐怖组织进行非法融资提供了方便。美国“9·11”恐怖袭击的部分资金正是通过表面上合法的国际贸易并借助贸易洗钱的一系列操作不断转移到美国境内的。事后调查发现,2001年旧金山、洛杉矶港口入境申报中,马来西亚公文包每个重98千克、钢笔每支重8.7千克,巴基斯坦地毯每平方米重62千克。不但真实进口货物不得而知,而且其中很可能隐匿、夹带现金或通过虚报重量大肆转移资金和非法恐怖融资,贸易洗钱因而为恐怖活动提供了安全、便捷的资金输送渠道。

  我国深受贸易洗钱危害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贸易洗钱的现状?

  高增安:洗钱与贸易共生。国际贸易发展到哪里,洗钱就蔓延到哪里。贸易赚钱的方法有多少,洗钱的手法就有多少,贸易促进条件也是贸易洗钱的便利条件。洗钱贯穿于贸易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种方式,并随贸易的发展而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威胁到世界贸易体系的正常运行。洗钱甚至成为了某些贸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我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深受贸易洗钱的严重危害。长期以来,除了黑市比索交易(BMPE)主要盛行于南美洲地区外,通过混淆货物品类划分、转移定价、品名欺诈、重量与包装欺诈、运输与保险欺诈、单证伪造、虚拟交易、货物走私、出口信用保险融资诈骗、外国直接投资欺诈、贵重物品贸易、加工贸易区内交易等方式和途径洗钱的行为在我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般贸易、转口贸易、易货贸易、加工贸易中单是高价进口、低价出口或二者结合引发了大量以资本外逃和涉税犯罪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洗钱,即使账面显示为亏损时也不例外。比如,早在1993年,中国向美国出口车轮空压机的均价竟然只有其他国家对美出口均价的0.23%,而从美国进口钠的均价却是其他国家进口均价的433.53倍,类似交易引发的资本外逃触目惊心。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