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学车难考试难拿证难 驾驶培训投诉比增七成(2)

2012年01月11日 14:3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去年报名学车人数将突破30万

  债务危机和管理不善只是个案问题,对于绝大多数驾校来说,深圳驾培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车人数剧增和训练与考试资源紧张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背后是因为土地资源紧张。

  据市交委估算,从2005年至今,深圳每年的汽车数量以20%的速度增长,目前预计达210万,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位,而每新增1辆汽车,将至少增加1.5名驾驶员,2005年报名学车人数仅为7万人,预计2011年报名学车人数将突破30万人。以深圳常住人口1300万计算,潜在学车人数至少达500万人,考虑到深圳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实际,实际学车人数将更多。

  目前,深圳全市驾校共42家,4年来新增驾校15家,新增教练车约800辆。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其他大型城市相比,深圳政府没有提供大型综合性训练场,政府考试场地也严重不足,这导致在深圳学车拿证需要考试指标,即各驾校学员,必须排队等候考试部门给各驾校核算考试指标。

  等指标,这就出现了考取驾照要近一年甚至两年才可拿证的情况,由此也会衍生出一系列灰色问题。据统计,考试难、学车难、拿证难引发的投诉占全部投诉的96%,而投诉培训质量的仅占2.9%。

  -建言

  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等完善驾驶培训行业

  已建立驾校及教练员星级制度

  “诸多问题,要求行业监管必须严格,必须公正。”市消费者委员会投诉部部长古洪涛称,驾校资格审核需要进一步严谨规范,驾培行业最重要的是教练员资质,可以类似保姆、厨师,建立教练员和驾校的星级,对相关资质的活动明晰规定,可以形成不同等级,价格不同,服务不同。

  “教练员的资质和水平非常重要,目前驾培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特色,对学员强调拿照快、速成。教练员不仅要包学员通过相关考试,更要为学员安全上路培养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几率。”古洪涛建议,驾培行业一方面需要企业自律诚信;一方面也需要部门监管。

  “从2009年起,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驾校及教练员质量信誉考核工作,目前已开展了3年,已在行业内建立了驾校及教练员星级制度。下一步,我们将推行教练员‘黑名单’制度,不断净化教练员队伍,并争取在年度教练员脱产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教练员技能比赛并向社会公示。”刘向东表示。

  完善进出机制除“老赖”

  教练员是驾培行业整体提升的关键,围绕教练员,驾校、监管机构、行业协会都应完善,但刘向东坦诚,驾培行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准入门槛过低;二是没有驾校退出机制。

  业内人士介绍,驾培报名点和驾校的关系多样,教练与驾校的关系也多样,都存在挂靠的关系。有的教练“单干”,但挂靠在一些有资质的驾校,由此容易引发驾校、教练和学员三方矛盾。又如,因为外省培训考试时间短,价格便宜,取得驾驶资格后迁回深圳快捷,有的驾校会将学员带去邻近省份培训考试,出现所谓的外地班。

  由于缺乏“杀手锏”,行业管理机关无法及时清退像鲲田驾校这样的“老赖”驾校。

  “因此,我们一方面希望国家能够针对目前快速发展的驾培市场出台更有针对性的行业法规,健全行业管理;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利用深圳市有特区立法权的优势,出台驾培行业管理条例,全方位规范招生、培训、考试、退出各个环节,完善行业风险预防机制,为广大市民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学车环境。”刘向东说。

  加快社会资源开发

  在深圳,由于数百万市民的刚性学车需求,驾培行业已成民生问题,稍有风吹,便有草动。从目前这个行业主要矛盾来看,深圳市驾培行业对土地资源需求极大,从训练场到考场,均要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方可,但深圳市土地资源难以为继,而不解决驾培行业用地问题,驾培行业结构性矛盾便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

  社会化运作成为发展之路。据了解,目前,除了2009年投用的深港驾校4万平方米的社会化训考场,去年底又增加了另外两块分别占地5万多㎡和47万㎡的社会化训考场,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学车难的问题。

  另外,刘向东认为,在考试渠道不畅,驾校大量学员积压的情况下,我国驾培行业特有的“先收钱后培训”的运行模式,加大了行业资金风险,“我们将根据国家实施风险抵押金的有关规定,在借鉴其他城市已实行的风险保证金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在全市驾培行业实施风险保证金制度”。 统筹 南方日报记者 刘丽 孙颖 撰文 见习记者 李荣华 本版统筹 刘丽

【编辑:吴博】

>法治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