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合作向纵深推进 造就地球最亮“双城”生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深港合作向纵深推进 造就地球最亮“双城”生活

2010年07月30日 13:2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深港两地加紧推进“河套地区”合作开发项目。  记者 梅戈 摄 图片来源:深圳特区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这两天,杜邦太阳能深圳公司非常忙碌。作为“深港创新圈”首个产业化的高新技术重大项目,杜邦今年计划投资5000万美元,用于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及基地二期续建工程,尽快把杜邦太阳能香港研发中心孵化的科研成果,在深圳变成产品。

  杜邦太阳能是深港产业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深港两地政府强力出手,通过跨境工程、商贸、科技、旅游、金融、物流、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深港合作全方位多层次纵深推进。目前,深港口岸每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通关客流近2亿人次。目前,两地正借助“深港创新圈”、前海合作区、河套地区开发、“深港金融圈”等重大项目合作,向“深港国际大都会”挺进。

  立体通关撑起深港“半小时商贸圈”

  深港山水相连,口岸是合作的基础和先锋。在《关于加强深港合作的备忘录》和8项具体合作计划协议的框架下,深港口岸建设和通关合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两地现已形成海陆空铁口岸俱全的立体通关格局。

  近年来,随着罗湖桥人行天桥改造、深圳湾口岸、福田口岸等跨境工程的相继启用,两地通关能力倍增。同时,电子化通关、皇岗口岸24小时通关、深圳湾口岸“一地两检”等重大改革创新,使深港间形成半小时生活商贸圈。赴港的“个人游”旅客每年达千万人次。去年,香港居民到深圳旅游消费达2780万人次,占香港居民到内地的57%。

  据深圳海关统计,1980年,深港口岸通关人次和车辆分别为690万人次、41.3万辆次;2009年,分别升至1.88亿人次、1453.1万辆次。深圳对香港进出口贸易额由1987年的33.47亿美元升至2009年的623.77亿美元。

  产业融合拉动经贸合作升级转型

  产业融合是两地合作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内容。在两地政府的共同推动下,近年深港两地的产业融合迈入实质性步伐。其中“深港创新圈”加快建设,两地政府推出了深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今年接受30多个项目的联合拨款资助申请。同时,双方还推进深港生产力基地、“深港创新圈”互动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港资企业研发中心及相关项目进驻,加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深圳教学研究基地的规划建设。市科工贸信委有关负责人说,“深港创新圈”现已成为整合两地科研资源、形成产业链、提升深港地区和珠三角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

  数万家落地深圳的港资制造业群,则进一步推动深港合作迈向高端。目前,以金融业为龙头的香港高端服务业正纷纷在深圳拓展疆土。深圳则支持企业赴港上市,中国平安、比亚迪、创维等一批产业巨头相继登陆港股。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推进深港西部快速轨道合作安排》、《粤港金融合作专责小组合作协议》……一项项战略层面的“线路图”,继续推动着深港合作迈向多层次、多领域。

  目前,深圳正依托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谋划建设“深港金融圈”,推动两地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信贷、证券、保险等领域紧密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全球竞争力的金融合作区。

  专家评价说,从制造业的“前店后厂”,到金融业的“前台后台”,深港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渐入佳境。

  创新模式推动深港合作步入纵深

  深圳前海成为深港合作新领域,去年8月举行的粤港合作联系会议,一口气签署了《关于推进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的意向书》等8项合作协议,将引入“深港两地合作开发”新模式,联手将前海建成深港现代服务业的示范区、先导区。

  与此同时,“深港创新圈”、河套地区开发、“深港金融圈”等一批创新合作模式的重大合作项目正加速推进。目前,在前海湾保税港区封关运作的基础上,深港商议成立“专责小组”开发前海,重点发展创新金融、物流、总部经济、科技及专业服务、通讯及媒体服务、商业服务。到2020年,前海有望创造1500亿元生产总值,每平方公里产出达100亿元。深圳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魏达志说,前海示范区将成为深港“共同市场”重要的枢纽区、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衔接区、推进深港大都会形成的增长极。

  深港合作星光熠熠,造就地球最亮“双城”生活。《创意经济》作者、美国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在卫星地图上发现,深港与纽约、东京等世界级大都会一样,目前是全球夜晚最亮的地区之一。他将这一城市群命名为“香圳”。(记者 吴德群)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娜】
    ----- 港澳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