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横琴的前世今生:两种制度交织融合 共享优越性

2011年11月16日 14: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一边是社会主义,一边是资本主义,作为“一国两制第三地”的横琴,始终处在两种制度交织与融合中,也正努力共享“两种制度”的不同优越性

  本刊记者/庞清辉(发自广东珠海)

  魏德福正把成串的蚝从水里捞出来,身后的农家小院升起炊烟,山边小道,栉比鳞次的梯田,偶尔会传来一声鸡啼。每到傍晚,踩着杂草和砾石,行至河边,魏德福习惯性地仰起脖子望向河对岸。

  河对面是澳门。有人在奢华的赌厅里一掷千金,威尼斯人酒店里布置着人造天空,新葡京酒店里陈列着保时捷跑车。

  横琴岛距香港特区34海里,与澳门一水之隔,水面最近距离不过200米。

  以前,这里是“一国两制”的交汇点,眼下,它正被打造成一国两制第三地。2011年10月,横琴开发满两年后,珠海市委书记甘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国有融合,两制有竞争,融合与竞争,创造第三地。”

  为六亿人民站岗无限光荣

  1976年,魏德福出生在横琴岛最古老的村庄:旧村。据说建于明朝。他还记得,小时候,岛上路不通、水不通、电不通、通讯不通,父母往往要走一两个小时去种田。

  横琴下辖11个自然村,常住人口7000多人,其中拥有横琴户籍的原居民约4000多人。除了海水,横琴没什么资源,多数人以养蚝、打渔为生,少许人还种植些香蕉。资源匮乏,当地自古以后就有“生不到横琴,死不到广州”的说法。

  连接横琴岛与珠海的横琴大桥尚未落成时,岛上居民坐船去珠海需要3个小时,相比起来,去澳门却只需几分钟。因此,多数横琴岛居们选择将自家的农海产品运到澳门出售,会获得更高的回报。

  虽然穷,横琴却比内地更早接触了“资本主义玩艺儿”:澳门的老婆饼,顺水漂到村口的塑料袋、塑料瓶,或者塑料花,都被村民们当成稀奇物件捡起来,看半天。不过,顺海漂流而来的都叫“海上漂浮物”,必须上缴,私藏资本主义玩艺儿,要犯政治错误。

  作为离资本主义最近的地区之一,横琴既是社会主义的最后坚守阵地,同时也是宣传阵地。村民们回忆,当时入横琴便可见一条醒目的标语,这边是“为六亿人民站岗无限光荣”,对面码头是:“风景这边独好”;两条标语之间,站岗的哨兵都荷枪实弹,面孔严肃而紧张地注视着两岸的动静。

  虽然穷,横琴人也有内地人羡慕的特权:拥有横琴户口的居民,凭横琴岛村民证,可以自由进出澳门。在红旗村所设的码头,是专为岛上居民来往澳门所用。但是,“自由”只能在早7点30分至下午4点半之间,若有人逾时不归,留宿在资本主义社会,将视情节获得几个月至一年不得去澳门的惩罚。

  码头附近停着很多渔船,鱼贩在码头附近收鱼,渔民大多是外来的。在码头排队的人不屑于去打渔:横琴人是不会干这些的,去澳门打工才体面。

  去了澳门,横琴人一般也是出苦力,男人去挖坟场、做建筑工人,女人则是做帮佣。40岁以上的横琴女人出门,多要戴帽子或用花布包着头,她们怕晒黑——晒黑了,或穿得差,就不容易在澳门找到工作。

  魏德福在五六岁时就跟着父母去过澳门。他至今仍记得,每次准备去澳门时,魏德福都很兴奋,四点就起床,走两个小时到码头,然后坐“叭叭”叫的木头船,五六分钟后,就到达了梦想的彼岸。船费为葡币两元,相当于人民币几毛钱。

  初到澳门的魏德福伸长了脖子,哪里都想看。他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感觉:街上每一个青年都穿着一条裤脚很大的牛仔喇叭裤,女士都有一头飘逸、靓丽、帖服的直发,不过每个人走在街上都急惶惶的,好像被狗追的兔子一样。

  在资本主义赚钱,回社会主义睡觉

  谢速莲是1988年从广东梅州来横琴岛的。当时只有十六七岁,得知横琴岛离澳门只有一条河,谢速莲花了两块钱从梅州坐船来到横琴。“觉得怎么都好,比大陆好。”尽管身边很多人去广州、深圳打工,谢速莲都觉得比不上自己在横琴,她坚信成为横琴人就是成了澳门人。澳门对谢速莲来说,有“国外的感觉”,儿子将来也上澳门大学。

  最初靠发豆芽谋生,之后开了一间杂货店,丈夫做水电工,谢速莲渐渐站稳了脚跟。2003年,她终于通过购房入户,拿到横琴户口,她和家人开始和横琴的原住民一样,早上7点一过,就到红旗村码头上热闹地去排队到澳门。

  终于可以自由出入澳门,谢速莲却没感到向往的自由。4点半必须返岛,但澳门许多工作通常这时还没下班。为了保证岛民按时返岛,横琴与澳门方面分别制订了出入政策,早上出横琴时,用村民证换来一个黄色的上街证,入了澳门港口后,再用黄上街证换一个澳门发放的白色上街证。

  “还不如回来做个小生意。”谢速莲最后还是老老实实在横琴做起了小买卖。

  魏德福很少提澳门两个字,他总是说“那边”。他也不愿谈起父母的澳门人身份。1990年,在澳门卖菜的母亲正好赶上澳门大赦:当天在澳门的人,都可以申请成为澳门人。魏德福的母亲当天刚好在澳门,怕人家觉得她是卖菜的看低她,连秤杆都扔了。那一晚回到横琴,知道这个消息的一家人有些兴奋和忐忑。

  七年后,魏德福的母亲成为澳门永久居民,父亲也申请去了澳门。按规定,双方均满60岁后,可为一个子女申请澳门身份。

  与谢速莲的感受不同,魏德福的父母对在澳门的生活非常满意,父亲做保安,母亲做清洁工,“岁数大了,回到横琴没人聘请,在那边工资很高”,而且每天上下午各有一次半小时的咖啡时间,“人性化一点”。但由于澳门的消费很高,二人仍选择回横琴居住,父亲一星期回来一次,母亲每天都回来。

  魏德福一直慎谈父母成为澳门人的事。他觉得“追求资本主义生活”不是个好名声。但是,父母到了澳门以后,魏德福觉得,“气质上不一样了,衣服穿得整洁多了,说话也文绉绉的。”

  尽管如此,他也承认,资本主义澳门的有些事,他不太能理解,比如,澳门路不宽,车也很多,但就是不堵车,人们之间很礼让;还有,澳门人的房子不如横琴的宽敞,但养老福利特别好,每年年底都发钱,还有水果金;到医院去看病也不要钱,去卫生局的小药店买药也不要钱,魏德福因此不需要负担父母太多花销,比别的村民少了很多负担;澳门的幼儿园免费,而横琴岛的孩子们没有自己的幼儿园,必须坐车20分钟到珠海湾仔,即便如此,魏德福除了要为他四岁的女儿付幼儿园的书费、饭费、牛奶费,每月账单还有一项他始终搞不清楚的“其他收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港澳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