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暨南大学招生办主任:优秀港生能招尽招不设上限

2011年11月29日 14:0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香港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后,2012年将是高中毕业生升读大学竞争激烈的一年,而到内地升学不失为一条好出路。昨日,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两所侨校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明年在港招生的新政策。两校将通过三种方式招收香港学生,将在“两校联招”中采取“4+1”(即四门必修科目和一门选修科目)模式,只要总成绩达到两校要求即可参加面试。此外,两校在香港新学制高三毕业生中首次实行保送生制度。全年级排名前10%,或科技、体育、文艺、社会服务方面有突出表现者,经所在中学校长推荐,将组织面试择优录入。

  更灵活:两侨校联招首推“4+1”模式

  暨南大学副校长陆大祥介绍,暨大和侨大多次到香港调研,拟定了香港新学制毕业学生以香港高中文凭考试成绩为依据的录取标准,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内地63所高校对香港招收免试生的录取标准进行录取。中国语文(以下简称中)、英国语文(以下简称英)、数学(以下简称数)、通识四门科成绩分别达到3级,3级,2级,2级或以上,学生即可以报读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由两校择优录取。

  第二种方式是按照暨大、侨大联招标准择优录取。本科、预科录取采用“4+1”模式,凡达到标准者,经两校组织面试,并经两校招委会批准,免予笔试择优录入本、预科各专业。“4”是指中、英、数、通识四门必考科目,而“1”则为选修科目。

  明年,暨大、侨大两校将在香港新学制高三毕业生中实行保送生制度。保送生报名标准为全年级排名前10%,或科技、体育、文艺、社会服务方面有突出表现者,经所在中学校长推荐,暨大将组织面试,择优录入各本科专业。暨大副校长陆大祥介绍,获准保送的香港学生可奖励第一学年所选专业的50%学费,文、理科年级排名第一名的学生可获得第一学年学生所选专业全额学费的奖励。

  第三种方式是,暨大、侨大两校对2012年的香港“中七”毕业学生,将继续采用原“中七”高级程度会考成绩申请面试的录取模式,择优录取。

  更“给力”:优秀港生能招尽招不设上限

  暨南大学招生办主任黄跃雄介绍,面向香港招收保送生的报名工作12月1日就将启动,预计于明年1月7日、8日举行面试。而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组织的“两校联招”考试将于明年5月中旬举行,预计明年6月就能发放录取通知书。

  黄跃雄介绍,暨南大学每年面向香港招生的数量稳定在800人至1000人。“在不影响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在这个上限内,有多少优秀港生来报考我们就招多少人。”黄跃雄说,最后招收多少人,也要视学生报考的情况及生源质量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港生增加不会影响内地生的招生计划及培养质量”。

  据了解,随着香港全面推行教育改革,中学学制由7年改为6年。此前新华网曾报道,明年香港高中毕业生的人数预计达10万人,而香港本地大学的学额只有大约1.5万。统计显示,只有约18%的香港高中毕业生能升读本地大学。

  据悉,内地共有63所高校对香港招收免试生。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是招收香港学生的“大户”:两所院校目前的香港学生约占香港在内地大学学生的三分之二。

  63所内地高校

  将免试招“港生”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获悉,2012年内地将有63所高校免试招收香港学生,内地高校招收香港学生不占学校当年招生计划,高校需按照教育部核准的在港免试招生额度编制分专业招生人数及说明(每校计划招生30~50人),报联招办统一汇总后向香港社会公布。

  据介绍,2012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或高级程度会考应届考生,且愿意按照内地高校要求完成相应学制学习的考生可报名参加。报名采取网上预先报名及现场确认的形式,考生在网上预报名时需填报志愿,每位考生可在内地63所对港免试招生高校中填报4所学校志愿,每所学校可填报4个专业志愿。

  根据2012年招生程序,学生可于2012年2月20日至3月5日期间在网上预先报名,并在3月1日至15日到中国教育留学交流(香港)中心进行现场确认。 (记者黄茜 通讯员苏运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吉翔】
    ----- 港澳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