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门北开频频"走出去" 粤港合作步入快车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港门北开频频"走出去" 粤港合作步入快车道
2009年07月15日 01: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惠州七月十四日电 题:港门北开 粤港合作步入快车道

  作者 宋秀杰 康孝娟

  广东和香港,距离并不遥远,一江之隔,一脉相承。多年来,无论从官方到民间,两地的融合一直未曾间断。

  回忆三十年前的广东与香港两地,经济差别很大。为了生计和更好的生活,部分广东人曾纷纷前往香港谋生创业。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香港曾经是多少粤居民向往的“天堂”城市。

  到如今,粤港两地的紧密联系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密不可分,从两地民众的生活细节,到两地的未来发展大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遭遇金融风暴重创之后的香港,不再是一味地“引进来”,而是频频“走出去”,举起了进军内地的大旗。

  今年四月至六月底,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曾率领一百多人的“最牛”代表团先后访问了珠三角九市,进一步打开了港门北开的通道,促进了粤港两地在经贸、交通、环保、旅游、物流、金融、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对接、交流与合作。

  唐英年曾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敲开了粤港合作的“大门”,让一个“先行先试”大政策牵动了广东省的扩容发展。但珠三角各县市这一扇扇的“小门”还有待敲响。开“小门”说到底是解放思想的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树立“弯道超车”的意识,珠三角各市的“小门”才可以一扇扇去打开,一堵堵“挡墙”才可以被拆除。

  据了解,在过去的三十年,粤港第一轮合作取得了双赢成果。香港工业大量北移至珠三角一带,造就了香港向服务型经济的成功转型,经济结构的核心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而广东则利用香港的产业转型机遇,发展成了制造业大省。

  三十年后的第二轮粤港合作,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但港人认为,只要拆墙松绑,港门北开,就会牛气冲天,实现粤港两地共繁荣。

  近年来,珠三角面临着土地紧缺、劳动力供应不足、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同时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面临转型升级。这同样影响到香港的发展,香港在珠三角的加工企业面临转型迁移的问题,香港的服务业也有向内地拓展腹地的需要。粤港两地更紧密合作成必然选择。

  香港特首曾荫权曾表示,要多层面、全方位推动粤港合作,在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方面下功夫,包括拓展跨境基建、改善通关安排、消除不必要的政策障碍等。曾荫权提出,港府会以开放态度,以新思维为几项优势产业拆墙松绑,特别是解决最必需的土地供应问题,及人才培训等方面,会透过珠三角融合及CEPA,为业界开拓新市场。

  据了解,从民间到高层,粤港两地各界都翘首以待的港珠澳大桥目前正在等待着最后批复,这是一条打通西部的交通命脉,是连接珠三角西部城市乃至大西南云、贵、川与香港往来的交通枢纽。港珠澳大桥预计可在年底动工,五年内完成,届时由香港往珠海只需二十分钟,再转乘火车到广州需约四十五分钟,粤港澳三地建起“一小时生活圈”。这对于包括珠海、澳门、中山等在内的珠江口西岸城市而言都将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此外,香港已开拓了莲塘口岸,大大便利了粤东地区惠州等地与香港的往来。香港向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提出“一签多行”政策,也将从旅游方、投资、商务等各方面进一步促进香港与珠三角在多方面的发展和互动。

  这些越来越紧密的基础设施合作,都预示着粤港合作已经进入快车道。未来的粤港地区,目标将是成为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区域之一。(完)

【编辑:卢岩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