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美债限谈判两党谈不拢 美恐难避免信评等级被降

2011年07月27日 15: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27日电 综合报道,距离美国提高举债上限期限8月2日仅剩不到一周的时间,两党仍未能就提高举债上限的问题上达成协议。两党25日分别提出提高举债上限与削减开支的方案,但仍然缺乏共识,白宫威胁将否决共和党的方案。分析称,在8月2日调高举债上限期限过后,美国仍有多达两周时间可避免债务违约。不过不管违约与否,美国或将难以避免信用降级的后果。

  奥巴马威胁否决共和党方案

  美国两党仍未能就债务谈判达成共识。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雷德与众议院共和党领袖博纳25日分别提出缩减赤字和提高举债上限的方案,最快27日将各自表决。不过最新消息称,众议院共和党领袖表示,他们原订在27日把提高举债上限提案交付表决的计划,恐怕要延后一天。

  白宫较能接受雷德的提案,但博纳表明不支持该案,他的提案也遭白宫反对。白宫26日扬言,如果美国国会通过共和党所提的两阶段化解美国债务危机计划,总统奥巴马将会予以否决。

  白宫管理及预算局表示,美国政府“强烈反对”这项计划,如果提交奥巴马,“总统的高阶顾问将会建议他否决这项法案”。

  共和党籍众议员公布的两阶段赤字减缩计划细节,初步作法是在10年间节约1.2万亿美元支出。这项计划仅将举债上限调高数月,而必须在明年初重新面对相同问题。

  奥巴马所属民主党则正式提出未来10年减缩2.7万亿美元赤字的分庭抗礼计划,同时调高的债限将持续到2012年11月大选,届时奥巴马和许多国会议员将竞选连任。

  白宫或考虑出售资产救急

  分析称,如果白宫与国会最终未能达成协议,奥巴马当局可考虑的做法包括出售资产、甚至向联准会(Fed)求援。

  美国政府可考虑的方式包括:

  一、出售资产:财政部可考虑脱售政府部分资产,例如黄金和抵押担保证券。但官员警告,这可能会让全世界觉得美国无法履行义务;政府可能被迫贱卖资产,所得的收益也争取不到多久时间。

  二、寻求联准会协助:盖纳上周和Fed主席柏南克、纽约联邦准备银行总裁杜雷会商,代表财金单位主管正就债务问题密切合作。联准会不能介入,代财政部借钱。但联准会可能会涉入部分操作的议题,因为联准会负责兑现政府开出去的支票。

  三、决定还款的优先级:财政部可延后支付部分社福津贴、公务员薪资、外包厂商或其它团体的货款,以保留足够的现金支付债息。

  分析称债限过后两周内仍可避免违约

  研究政府现金流入实际速度的经济专家26日称,税收超出预期意味在8月2日调高举债上限期限过后,美国仍有多达两周时间可避免债务违约。

  市场研究机构Wrightson ICAP表示,从现金流动的观点来看,他们认为8月15日是关键的最后期限。

  这个机构首席经济专家克兰达尔(Lou Crandall)说:“看来他们本月第二周仍有足够现金可以运作。”

  巴克莱资本研究(Barclays Capital Research)认为攸关生死的日期是8月10日,并指出税收情况显示政府在举债期限后可再正常运作至少一周。

  尽管有关债务即将违约的说法甚嚣尘上,市场表示,美国在未来几周偿债应无问题。

  美恐难避免债信评等被调降

  美国债务危机迫在眉睫,会不会让美国丧失它最优的债信评等?有分析称,其实不管违不违约,美国大概也难以避免这个命运。信用降级的后果,虽然不会像债务违约那么严重,不过心理冲击不容小觑。

  美国是债券市场的优等生,拥有三个A的债信评等,不过现在它有可能付不出债息,模范生恐怕要减分了。

  至少已经有一家债信评等机构表明,除非美国把未来十年削减4万亿美元预算纳入协议,否则它们将无法继续给美国三个A的评等。

  摩根大通银行说,最近不断有人问假使美国债信评等被调降,对投资市场会有甚么影响,分析师解释说,信用降级的必然后果就是借钱要付比较高的利息,它会带动几乎所有借贷的利率,抵押贷款、就学贷款,公司债等等,成本都会增加。

  对美国财政的影响,有分析估计,美国政府债利息负担加重,最坏的话,有可能每年让美国政府多付出1000亿美元的利息。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忠会】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