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回眸2011年国际灾难“奏鸣曲”——地球之殇

2011年12月30日 13: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灾难“奏鸣曲”——地球之殇

  作者 吴旭

  地震、洪水、干旱……2011年频发的灾害既似大自然奏响的悲愤乐章,又如人类鸣唱的哀伤曲调久久萦绕在世人心间。从日本地震中失去亲人的民众脸上痛苦的表情,到泰国房屋淹没后村民在屋顶上求救的画面,无不勾起人类对“地球之殇”的慨叹,以及对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期盼。

  日本“震”撼人心 亟盼“后福岛安全框架”

  “3·11”日本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与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如同一部好莱坞灾难片震撼全球。9级强震夺走2万人的生命;10米高的海啸吞噬数万人的家园;20多年来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对日本和全世界的核工业来说,无疑都是一次重大事件。

  在纪念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25周年之际,福岛核泄漏事故再次引起国际社会对核能安全的思考。奥地利等本来就反对核电的国家更坚定了主张;德国、瑞士等已拥有核电的国家宣布“弃核”计划;意大利重启核电的方案在全民公投中被否决。全球核电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因噎废食从来不是最佳出路。核能无疑是解决当前能源短缺的重要手段,但已经发生的核泄漏事件再次提醒世人,核能安全仍是重要课题。

  国际原子能机构6月份为总结福岛核泄漏教训召开的成员国部长级核安全大会上,各国虽在加强国际合作、强化核电设施安全标准的迫切性上达成共识,但在是否应推行强制性统一安全标准、是否应授权国际原子能机构随机核查各国核设施等具体问题上仍存分歧。

  核事故的特殊性使其影响必将超越国界。只有把本国的核安全评估机制与国际安全框架相结合,切实加强在核安全领域中国际和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核能发展的安全水平。

  旱涝灾害频发 德班“拯救未来于当下”

  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自去年以来席卷非洲大陆东北部并爆发严重饥荒。“非洲之角”变成了“死亡之角”:据国际粮农组织统计,1200万人因食物短缺而营养不良,280万人在死亡线上挣扎;重灾区索马里平均每6分钟就有1名儿童饿死;肯尼亚难民潮泛滥;连年战乱、政局动荡和环境恶劣又严重阻碍国际社会的救援行动……这片被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称为“世界良心上的一块伤疤”的非洲大陆变得愈发伤痕累累。

  50年一遇的洪灾肆虐泰国。持续4个多月的洪涝造成该国数百万人受灾,700多人死亡,农田和工业区被淹。首都曼谷部分街区成泽国,市民被迫撤离。泰国国家灾害警报中心早在5年前就警告说,由于全球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雨量增加,如曼谷与邻近地区不及早沿河筑堤,15到20年内可能沦为水乡泽国。

  8月份,飓风“艾琳”袭击美国,造成至少40人死亡,数百万居民被疏散。岁末,热带风暴“天鹰”又侵袭菲律宾南部多省,致1200多人死亡,64万人受灾。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陈向阳说,盘点2011年重大天灾,大多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有关,可是国际社会共同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却进展迟缓。

  当人们渴望德班气候大会能够凝聚全人类力量,打造对抗全球变暖的“诺亚方舟”时,却发现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再到德班,经历一轮又一轮“拉锯战”,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仍无意“同舟共济”。

  专家指,德班气候大会再次折射出全球治理与“集体行动”的困境,其根源在于国际体系的本质并未改变,国际制度难以有效约束唯我独尊的超级大国,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分担与权力分享上难以协调一致。只有各国齐心协力,人类才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取得进展。为此,发达国家应拿出更多的政治诚意,与发展中国家同心协力,拯救未来于当下。(完)

分享按钮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