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中国未来地缘政治走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专家谈中国未来地缘政治走向
2009年10月26日 13:54 来源:《环球》杂志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问:中美有发生战争的可能吗?

  受访者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王在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美之间尚看不到任何足以使美国动用战争手段来解决的矛盾或冲突。

  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中国正一心一意从事和平建设,不想挑战美国的国际地位,更不愿同美国打仗。即使在美国极度敌视中国的年代,周恩来总理也明确表示过:“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

  问题在美国方面。美国不愿看到中国崛起,也一直担忧中国崛起后会同它争夺霸权。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会极力牵制、遏制其他大国的崛起,包括中国。美国甚至会暗中支持一些小国给中国捣乱,美国更乐见一些小国同中国打仗,影响中国的发展,但它自己不会亲自出马。

  中美两国虽然存在分歧和矛盾,美国国内也确实有一些坚持冷战思维的反华势力,但双方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对美国的价值和意义更大,更重要。对中国开战,并不符合美国的现实和长远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中美经贸合作领域之广、数量之大、关系之密已到了“一损俱损”的程度,恐怕没有任何美国企业家愿意看到美中交战而使自己的利益蒙受巨大损失。再说,还有一个制约中美之战的因素是核武器。核战争会改变战争形势,使得战争没有胜利者,战争的结果是共同毁灭。

  如果美国某些战争狂想对华挑起战争,那后果会异常惨痛。可以肯定地说,美国胆敢对中国发动战争之日,就是其超级大国地位走向彻底崩溃之时。因此,中美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问:中国是否会重视与美国发展关系而忽视欧洲?

  受访者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刘立群(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中国的外交不是单向的,不是非此即彼式的,而是全方位的。重视中美关系并不意味着就会轻视中欧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更重视搞均衡外交,即同世界所有重要力量都发展关系,同步前进。

  从对美关系来看,中国会确保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发展,而中欧关系的稳定与发展是重要前提。

  中欧之间没有根本战略利益的冲突,不存在历史遗留的严重问题,对世界的看法有更多共识,经济上具有很大互补性。中国对欧政策不会变,也不会厚美薄欧,亲美疏欧。

  问题是,欧洲有些人习惯于把自己看得过于优秀,总喜欢对中国的事评头论足,甚至指手画脚。面对中国快速发展以至超过欧洲主要国家的现实,他们觉得难以接受,心态发生了变异,开始对中国疑神疑鬼。有的人甚至试图以对中国态度强硬来显示自己的“尊严”,公然伤害中国的核心利益,并美其名曰“不向中国叩头”。也有的人想走“联美抗华”的老路。这尽管是少数人和部分媒体的言论和作为,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欧友好合作的氛围。

  中国对欧的积极态度从未改变,现在需要的是,欧洲那些人真正放下身段,面对现实,扩大和深化与中国互利共赢合作。

  问:中日会用战争手段来解决历史、领土争端吗?

  受访者

  王新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刘建飞(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如果说中日之战还存在一点可能性的话,那就是日本首先发动对中国的进攻,就像历史上的多次中日战争那样。然而,随着中国崛起,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趋向于零。

  亚洲之大,世界之广,为中国、日本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山不容两虎”的思想违背世界发展潮流。坦率地说,世道变了,中国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贫穷弱国,日本也不再拥有对华发动战争的条件。世界大势,人民意愿,共同利益,都是“中日不再战”的决定性因素。

  所谓的历史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历史认识问题(历史观)和历史遗留问题。在未来60年内,政治性的历史问题将逐渐减少,学术性的历史问题会依然存在,但社会影响力比较小,难以成为民族主义的较大根源,因此产生战争的可能性较小。

  领土纠纷方面,主要问题在于中日两国缺乏互信基础,另外还有美国因素参与进来,因而在未来60年内解决的可能性不大,稍有不慎也会引发局部武装冲突。但随着两国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此基础上共同推动地区一体化的进展,两国人民之间的认可度逐渐提高,适应对方的发展与变化,领土问题在两国关系中的影响将大大减弱,中日两国有可能达成共同开发及共同利用有争议地区的协议。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