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国防部谈"十一五"军事外交 丰富国家对外关系内涵

2010年11月30日 09:53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世界军事舞台上书写中国的精彩

  ——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谈“十一五”期间我军事外交

  中外军事代表团互访日益频繁,中外军队联演联训渐趋常态,中国海军舰艇友好访问逐年增多,中国军人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些变化,反映出“十一五”期间我军事外交怎样的特点与态势?记者就此采访了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

  军事关系不断深化,充实国家对外关系内涵

  记者:目前,我与世界各国的军事交往格局呈现何种态势?

  钱利华:“十一五”期间,我军对外交往的对象、领域和深度不断拓展,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截至目前,我们同150多个国家建立了军事关系,在112个国家设立武官处,有102个国家在华设立武官处,每年派出约170多个军事代表团组出访,接待200多个外军代表团来访。军事外交涵盖高层交往、专业技术交流、军事援助、人员培训、联演联训、军队文体、国际军控、公共外交等多个领域,涉及军队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我们加强与大国的军事交流,维护世界战略稳定;深化与周边国家军队的互信协作,营造良好周边环境;巩固与发展中国家军队的传统友谊,推动友好互利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扩大我军国际影响力。当前,军事外交呈现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军队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以及国家对外关系的蓬勃发展,为开展对外军事交往提供了坚强后盾。

  记者:在军事交往诸多领域中,哪一个领域的交往具有引领作用?

  钱利华:高层交往是军事外交的重要方面,具有引领军事关系发展的作用。近两年,我军高级军事代表团出访40多个国家,有60多个国家的国防部长、总参谋长来访。在交往中,军委、总部领导与外国防务部门和军队领导人,就国际和地区局势、两军关系及交流合作重大项目等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重要共识,增进了军事互信,促进了务实合作。高层军事交往是战略层次的沟通,是落实国家领导人战略共识的重要举措,对于宣示政府方针政策,确定务实合作框架,指引军事关系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记者:军事外交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

  钱利华:军事外交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手段,是我与外方战略互信、合作水平的深层次体现。实践证明,积极活跃务实的军事外交丰富了国家对外关系的内涵,巩固和深化了与各国的防务安全合作,为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发挥了独特作用。国家利益是做外交工作的最高准则,也是我们开展军事交往的根本遵循。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利益的,我们就全力以赴去做,只要是可能危害国家利益的,我们就与其坚决斗争。多年来,我们发挥军事外交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在涉台、涉藏、涉疆等问题上做了许多工作,维护了国家主权,有力地配合了政治外交大局。我们在参加国际军控谈判时,既认真履行国际有关公约,着眼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又充分考虑我国实际安全需求,坚决捍卫国家安全利益。

  加强对外沟通交流,展示我军开放自信形象

  记者: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有的对我军存在误解,有的甚至不时散布“中国军事威胁论”。请问军事外交对此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钱利华:这是一个倡导沟通交流的时代,通过接触可以扩大了解,通过了解才能增进信任。军事外交是世界了解我军的重要窗口。我军有数十个迎外部队、院校,每年接待100多个外军代表团参观,特别是向外军高级代表团开放了第二炮兵司令部等重要军事部门。2009年,在我海、空军成立60周年之际,分别举行以“和谐海洋”为主题的多国海军活动和空军“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我们通过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发表谈话,邀请外国媒体赴首都卫戍部队、维和部队、国际救援队等单位参观采访,阐述和表明中国军队的政策立场。

  同时,我军积极走出国门,向世界说明中国军队。军委、总部领导在出访期间到外方智库、军事院校发表演讲,接受外国媒体采访,阐述防御性国防政策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情况。结合军舰互访,我军与外军官兵和普通民众广泛交流。组织大型军事文体团组出国比赛、演出访问,介绍中国优秀军事文化。

  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通过中国军队的上述行动,应该解读出中国和平发展的诚意。当然,对于别有用心的歪曲和诬蔑,我们会通过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谈话、媒体吹风等方式,第一时间发出声音,表明我严正立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我军的国际形象一定会不断提升。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