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四川灾区重建两周年扫描:百姓住新房子过新生活

2010年12月15日 10:31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风景如画新映秀。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北川的西红柿甜如蜜,青川的核桃盛满筐,都江堰的猕猴桃又丰收……

  受灾群众住进新房,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干部群众信心高涨。7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抚平了灾区的伤痕,重树起生活信心,四川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有家就有胆,树起新理念

  民生优先让群众对生活充满信心

  这是一组闪光的重建数据:震后一年内,363.8万户震损城乡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48.5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9万户城镇居民住房基本完成。3002所学校和1362个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完工,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2000多万人受灾,600多万户城乡住房毁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灾后重建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受灾群众早日住进永久性住房作为恢复重建的第一目标,顺应了灾区老百姓希望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期盼。

  “1949年翻身得解放,1979年改革得土地,2009年重建得房子”,“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解放军好、灾后重建好、对口援建好”。灾区群众话语中,充满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

  连排藏羌特色的民居,气势宏大的纪念馆,设施先进的卫生院,童话般耸立的映秀小学……如今,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面貌焕然一新。

  精巧的藏式小楼,色彩缤纷,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的牦牛图腾……漫步在黑水县新城区,藏族文化的视觉大餐让人流连忘返。

  绵竹市棚花村将新农村建设与绵竹年画融为一体,实现了“一院一画一景”。罗江县白马关新村将农房重建、新农村建设和三国文化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形成了“一户一个三国故事”的三国文化村。

  “这里可以看书,可以上网,还可以打乒乓球……”在都江堰市向峨乡棋盘社区活动中心,13岁的小姑娘许可向记者介绍她的快乐“新天地”。棋盘社区内配套完善了城市社区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村民初步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居住环境。

  老百姓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

  理念变新了——

  “城乡互动交融”、“产业互动提升”、“安居乐业兼顾”、“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系统推进”,这些崭新的发展理念,早已“走出”政府的文件和会议,“走进”灾区群众的大脑。

  在成都,一座座样式别具一格的乡村酒店点缀在荷塘边,体验式、观光式农业吸引众多游客;

  在汶川,当地农民自建的农家乐、小茶馆、小吃店生意兴隆;

  在绵阳,金秋季节成熟的莲藕被输送进配套建设的莲藕加工基地,变成价值翻倍的成品输送到外地……

  胆子变大了——

  “我文化低,没技术,但胆子大了呀!”10月22日,彭州市通济镇景山村村民刘兴如说,他半辈子没离开过大山,没出过远门,可现在敢上巴塘县打工了。他说:“房子住得好,上学国家包,看病能报销,养老靠农保,我就能放心大胆地出去闯一闯……”

  在年产香菇300万袋的青川三锅乡食用菌种植示范区,村民们正在密密麻麻的菇棚里忙碌,他们说:“头一回种香菇,不怕没销路,不怕担风险。”

  精气神更足了——

  10月16日,在新落成的绵阳市游仙区慈济中小学校园里,数千名干部群众聚集在一起,参加灾后第二个群众运动会。“我今天6点就起床了。”67岁的柏林镇农民艺术团团长任长智说,“今天我们艺术团一共来了120多人为运动会助兴,大家精神状态特别好。”游仙区教体局局长余国栋告诉记者:“游仙的灾后重建已基本完成,群众的精气神和凝聚力在运动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曾经的极重灾区绵竹,年画村人重建幸福生活,白天地里干活,晚上坝坝跳舞。

  羌族、藏族、汉族……手挽手,肩并肩,各族儿女团结而自信。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