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南方日报:筑墙自保平安,谁该汗颜?

2011年02月01日 09:0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下,美其名曰振兴传统文化,实则为了招徕游客而修复或“复建”城墙的地方数不胜数;但真正为防御而修建的“城墙”,恐怕独此一家,这一家就是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楚门镇坑郑村岙底自然村。去年9月,村子的70多户村民自发集资再加上村镇补贴50万元,利用三面环山的地形,修了一道城墙将村子“围”起来,让原来的10多个出口变成1个门口。并且,每晚10点之后,“城门”就会关闭,要是村民回家晚了,必须刷IC卡才能进来。

  岙底村主任说,他当主任9年了,“办这件事,村民们心最齐,至今没有听到一个村民说不好的”。由村民的齐心,正可窥见当地治安恶劣之一斑。城墙的基本功能众所周知就是防御,岙底村的“城墙”严格来说只属于“寨墙”,功能亦然。报道中说,村民阮庆德家几年间被偷了十四五次,有一天晚上,村里70多户人家有7家进了小偷。可见岙底村此举,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构筑寨墙以卫护平安,今天听来十分新鲜,从前稀松平常。水泊梁山是个强人聚居的地方,同样“不能免俗”,遑论寻常百姓之家了。彼时富庶一些的地方,或者有条件的地方,大抵都要通过筑墙来防御。去年笔者到东莞茶山镇南社村走了走,惊诧于其民居、宗祠、书院、店铺、家庙、古榕、楼阁、古井、巷道、牌楼保留的完整,甚至那道寨墙居然也还是原初的。在葛剑雄先生眼里不伦不类的开平碉楼,因为没有城墙而又要防御,只好各自为战,结果令住宅与碉堡合二为一了。

  城市的起源有这样一说:因“城”而“市”。这个“城”就是城墙了。这几天阅读《翁同龢日记》,开篇即是他1858年典试陕西的旅途经历。从简略的文字中很容易看到,走到哪里,除了那里的县令“差接”,翁同龢往往也注意到城墙。过山西井陉关的时候,他看到“戍楼雉堞,环抱完固”;到平阳,看到“城坚而大”;到西安,更看到“城垣高厚,规制不下都城”。倒是在过平遥的时候,他只谈了沿革,“古陶邑,帝尧初居此,汉曰平陶,魏避太武讳改焉”云云,幸存至今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墙并没有引起他的关注,想来彼时平遥城实在平平吧。像周庄一样,别处的那些虽然更胜一筹,但因为发展经济急急忙忙地自家破坏掉了,遂使“后发地区”的东西变得物以稀为贵。

  岙底村构筑“寨墙”,使这个以前鲜为人知的小村成了一道风景,不仅附近的村民赶来观赏,就连路过的车辆也禁不住停下来观看。可惜,他们的动机是回归寨墙防御的原始功能,因而这道风景远远谈不上“亮丽”。2010年,岙底村76户270多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60%村民住别墅,40%的村民买了车,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有养老保险。这样相对富庶的地方,窃贼觊觎是很自然的。报道说,岙底村这没有办法的办法颇为奏效,从今年元旦筑墙竣工到现在,村里还没有发生一起盗窃案,而往年年关接近时正是盗窃案的高峰期……

  必须看到,这种防御虽然是奏效的,但却是消极的、被动的。“上级领导都前来参加落成仪式”,显示出对筑墙模式表示赞赏,但它不可能成为模式推广。在现代社会,以原始手段才能保证安全感,当真滑天下之大稽,因而“上级领导”在汗颜之余,更该想到自身如何主动、积极作为。前几年笔者写过一篇《安全感是一种生活质量》,由百姓自己筑墙来卫护自己的安全,跟要求百姓具备火眼金睛鉴别假冒伪劣食品殊途同归,跟生活质量肯定了不相涉。    潮 白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