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空军新型外场保障模式初见雏形

2011年02月11日 13:33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构筑战鹰起飞“新跑道”

  ——空军航空机务保障模式改革纪实

  视点提要

  百分之百的飞机完好率、全天候的再次出动能力、低碳高效的维修保障效率,这是未来战争对空军外场保障提出的现实要求。随着空军装备的更新换代,沿用数十年的传统航空机务保障模式,已难以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为此,空军从2007年开始,启动了空军航空机务保障模式改革工程,进行了一系列实践与探索。截至目前,随着试点任务顺利完成,空军以“飞行保障通用化、技术保障专业化、维修管理精细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外场保障模式初见雏形,标志着空军现代化外场保障能力建设取得新进步。 (姜宁) 

  维修精细化:从“机群控制”到“单机控制”

  今年初,南空航空兵某师连续组织多个飞行日,却不见以往每飞3-5个飞行日就停飞做机械日的情况。机棚里,机务官兵正围着累计飞行25小时的战机,紧张有序地开展检修。这是该师实施新型航空机务保障模式,变机群控制为单机控制带来的新变化。

  从2007年开始,空军先后组织院校、研究所和部队进行调研,提出了“用精益思想指导维修变革,用再造理论优化保障流程,用精细管理盘活保障资源,用信息主导实现全程监控,用配套建设支撑改革实践”的初步设想,并先期组织三飞院某团、南空航空兵某师、兰空航空兵某师等部队进行改革试点。

  改革以来,南空某师经过反复论证,变“机群控制”为“单机控制”,变“一个药方”多人使用为针对个体“视情开方”,实现了单机“量体维修”——

  科学选择维修方式。坚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根据飞机状态、任务课目、气候环境等特点,科学选择维修方式,合理确定检查时机和内容,使飞机平均故障率下降2.8%,提高了飞机维修质量。

  精确设定维修时机。将集中换季检查内容分解到日常维修中;将机械日由3至5个飞行日控制改为按25飞行小时控制,由机群统一组织变为单机分散实施,实现了装备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合理优化维修内容。合并重复检查,优化飞行准备作业流程,单机飞行准备和再次出动准备时间分别缩短28.6%和16.7%。通过优化维修内容,单机定检由13个工作日缩短到7个工作日。

  该师师长常丁求为记者算了一笔账:“量体维修”减少了信息化装备损耗,提升了保障效益。按传统的机群控制,一架飞机一年要完成23个机械日;现在按每25小时飞行时间单机控制,只需10个机械日。

  保障通用化:从“人海战术”到“前台后台”

  元旦过后的第一个飞行日,东北某机场,一场实战化演练拉开帷幕。然而,负责放飞保障的外场机务人员却寥寥无几。空军三飞院装备部部长杨全成告诉记者,过去机务保障一块是内场定检维修,一块是外场飞行保障。由于专业分工不同导致忙闲不均、效能不高。现在,外场机务人员减少,正是推行“小前台”与“大后台”新型保障模式带来的变化。

  2009年2月,空军三飞院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他们通过重组管理体系、变革组织架构、再造工作流程和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外场、强化内场,构建起外场飞行保障的“小前台”、内场技术保障的“大后台”,形成了某型教练机新型维修保障模式。

  该院开展的“放飞保障通用化”,主要体现在整合专业和定位保障两方面。整合专业,将外场4个专业整合为2个专业,人员配置和检查内容也相应优化调整;定位保障,将机组跟随战机保障改为固定地标检查放飞,战机降在哪个地标上就由哪个机组保障。以出动15架战机为例,该团外场飞行保障由58人减为39人,再次出动准备比原来缩短4分钟,月平均飞行时间增加31.7%。

  外场“小前台”,内场“大后台”,前者就像台前演员,后者就是幕后主创。强化内场,主要是技术保障专业化,将相对复杂的技术保障集中由修理厂完成,一批外场专业骨干调整到修理厂,按系统和部位定人定岗,实现周检、定检和排故专业化。机械师们感慨地说,以前没有前后台之分,一个机械师仅做一台飞机发动机专项检修,现在保障多架战机,一个星期就完成多台发动机专检,保障效率大为提高。

  管理信息化:从“各自为战”到“一网调控”

  1月5日,南海之滨某机场,一体化装备保障演练正在展开。广空航空兵某团机务大队长打开电脑,登录装备管理系统输入各类信息,一条条指令发送到各保障单元。与此同时,机棚网络终端,各类人员将“身份识别卡”往专用电脑上一刷,领受任务、查看工作流程、电子签名等瞬间完成。

  依托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综合集成,推动维修保障精确控制,是空军构建新型航空维修保障模式的显著特点。近年来,航空机务系统先后制订了3个信息化建设规划,从维修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逐步向维修决策层、维修作业层延伸,实现了维修指挥网络化、维修管理精细化、维修保障精确化,信息化的维修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

  某团自装备国产某新型战机以来,从装备保障信息网基础建设入手,把网络延伸到机务指挥中心、停机坪、弹药大队等装备保障节点,通过电子显示屏、视频监控系统等,实时传达指挥决策指令、实时监管维修保障过程、实时监控飞机空中动态。在外场保障一线,记者见到,机务官兵利用“故障专家诊断系统”,快速查找出故障原因,通过维修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对单机维修信息进行连续采集,“量身定做”维修内容。

  南空某师的“一网调控”保障新思路,实现了航材保障精确化。以前航材系统是独立网,机务大队需要什么机件只能打电话问,现在网络联通,飞机有什么故障就能在网络终端同步显示,各类航材可提前筹措。统计表明,实施新的保障模式,该师新战机故障率比原来减少5%,第一架次故障率减少50%。

  监管透明化:从“结果监督”到“全程监督”

  夜色沉沉,西北某机场,兰空航空兵某师组织了一场跨昼夜飞行训练。记者在该师起飞线、停机坪等保障现场发现,一群手拿对讲机、挎着照相机、穿着黄马夹的官兵十分“抢眼”。该师领导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成立安全监察室、建立专职装备监察官队伍以来的独特景观。这些安全“监察官”正在对装备保障质量进行现场检验。

  长期以来,航空兵部队装备保障质量检验监控和安全工作复查把关,与一线装备保障工作混在一起,沿袭对下逐级把关的老路子。领导干部既是工作的组织者,又是安全监察与质量检验的落实者,由此带来保障质量难监控、本单位隐患难排查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空军航空机务保障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在机务大队设立独立的安全监察机构,将维修作业与维修管理分离,构建科学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

  某团机务大队安全监察室主任对记者说,新诞生的安全监察室,负责整个机务大队的安全监察和质量把关,“监察官”从飞机维护到交付作战和训练使用,从“前台”的一线飞行保障到“后台”的新装备故障排除,从装备周期性检查到飞机定检维修,实施全过程现场监督。据某师装备部领导介绍,安全监察员对工作中的问题及时纠正、查明原因、落实责任,使维修作业“透明化”,并对重要维修作业进行质量把关,确保保障全程高效运行。(李强 李国文 张力)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