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从沿海奋斗到返乡创业 中国农民工离开土地寻梦

2011年02月22日 09:44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赖红光一回家就上山打柴,供留守在家的父母烧饭、出柴火头烤火
留守的孩子们也因父母回家而欢呼雀跃,在田间地头、屋前屋后追逐嬉闹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农民工就业:走到新的十字路口

    返乡,让我找到合适的舞台

  兔年春节过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再次出现民工荒,有企业甚至开出每月5000元工资 ,仍然招不到工人。

  不再外出打工的返乡农民工们,如今境况如何?连日来,记者采访了部分返乡农民工,令人欣慰的是,回到家乡后,他们或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在家乡创业,或是通过各种方式顺利实现了再就业。

  勤奋、吃苦、“敢吃螃蟹”、勇于尝试、回报乡亲,这是记者在几位创业农民工身上发现的共同特点。可当村里人投去羡慕的目光时,他们却说,苦辣酸甜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从离开土地到找到梦想

  10年前,高建华还是贵阳市白云区艳山红镇摆拢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2001年,22岁的高建华决定到外面闯一闯。那年,他和女友怀揣800元打混凝土挣来的血汗钱,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最终落脚在浙江义乌一家水晶灯饰配件厂。几年后,这个农民工的心和事业仿佛雪球般越滚越大,2003年,高建华在义乌创办的水晶灯饰配件厂,从最初的夫妻店发展到了20多人的规模,一度资产规模达数百万元。

  2010年10月,因为金融危机冲击,面对产品单价下滑的局势,高建华将整套设备运回了老家贵阳市白云区艳山红镇摆拢村。一开始,生意做得倒还可以,产品订单纷至沓来。但不久,高建华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企业,回到自己离开多年的土地。

  原来,高建华发现,不少农民工在返乡后选择了自主创业,又当回了农民,很显然他们并不想再以出卖廉价劳动力为生,厂子若要扩产,招工情况并不见得比沿海要好。

  贵阳市修文县自然生态条件好,发展中草药、大棚菜、生态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在推进返乡农民工创业中,该县出台、整合多项惠农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投资兴业。 几经考察,高建华在该县下堡村承包了500亩田地,并说服了不少村民和返乡农民工一起加入到他的队伍中来。

  高建华现在聘用了60多名本村的农民,其中约40名有外地打工的经历,剩下都是当地农民直接转型。他对此感触很深,返乡农民工相对年轻,思想新,对新技术接受快,更重要的是他们很适应企业的现代管理方式。但返乡农民工的转型也并非易事,尽管有产业经验,但生产的内容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在农业技术上还要从头学起。

  而他聘用的农民工则笑着告诉记者,“回到家里的第二天,村里就通知我们到县劳动服务中心参加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我们掌握了蔬菜育苗、移栽、管理和大棚保温、控制湿度等实用技术,现在棚菜市场俏、价格高,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差。”

  高建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目前修建了18个蔬菜大棚,按说最少也得几万元投资,但由于县里提供了钢管、竹材等补助,他只掏了2万多元钱。今年,大棚种的早熟头茬苞谷赚了5000元,一下就收回了一半成本,再加上莲花白、菠菜、蒜苗等,仅仅1亩地的收入就达到9000元。

  高建华透露,目前,他的“蔬菜合作社”已基本步入正轨,自己的梦想是有一天可以将地里的菜注册成品牌卖到城里,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可以让更多的村民实现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致富的梦想。

  其实,高建华眼光更扩展到了养殖业,他和几个“情投意合”的返乡农民工一起开办了养猪场。他说,“是返乡,让我找到了真正的梦想”。

  从沿海奋斗到返乡创业

  在下堡村的这一片半山坡上,有一个养猪场,厂房看上去有些陈旧,但村里人告诉记者,这个养猪场新建没多久,合伙建场的是几个去年年底从东南沿海返乡的农民工,刚满29岁的谢桃就是高建华的合伙人之一。

  蔬菜合作社里产出来的蔬菜能用来做饲料喂猪,养殖成本一下降低了很多,而乡里也不时请来兽牧专家为他们讲解禽病预防。养猪场里的猪粪便清理也不用他们操心,村里定期会派人来清理,那可是上好的有机肥料。

  养猪,原本对于谢桃来说是一窍不通,但去年4月返乡后,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结合修文县的肉价行情以及乡政府的相关政策,他和高建华几人通过借贷等方式共筹资20多万元,办起了一个养猪场。在记者采访他时,他聘请的2名工人正在宽敞整齐的养猪场内搅拌饲料、打扫卫生,一圈圈的肥猪在冬日的阳光下打鼾睡觉。谢桃通过向别人取经、翻阅科技书籍等,不断摸索、积累养猪经验,现在,他已从不懂养猪,到哪头母猪多久就要产仔,什么时候该打预防针都清清楚楚。

  因为海拔因素,修文县的冬夜有些寒冷,为了让初生的“小猪仔”们能更好地存活下去,谢桃、高建华晚上还要起来为其中的10多头猪进行人工喂奶——一人抱着,用奶瓶喂奶粉,每月喂出的奶粉有几十袋。

  “是很辛苦,但我们预计明年的纯收入可能有10万到20万元,顶我们出去打工3年的工资呢。”他笑着告诉记者。

  目前,谢桃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将原有的场地改造成一个标准化的养猪场。多年的打工磨砺已将他培养成了一个敏锐的商人。近年来,随着当地养猪户日益增多,猪肉价格也有回落的趋势,他并没有盲目扩大养殖规模,而是将目标盯向了猪肉高端市场——养野猪。

  野猪食量小,喂养一头野猪每天的成本仅一元多钱,成本相当低。同时野猪肉属低脂肪、高蛋白肉类,为此很受人们青睐。“我考察过了,附近餐馆里每天要销售近30公斤野猪肉,平均不到5天就要杀一头猪,而他们从外县养殖场拉来的野猪还不够供应餐馆。”谢桃和几个合伙人琢磨着购买种猪,和县农业部门的专家建立好对接,几个人都是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因为我感觉,现在返乡要比在沿海奋斗的机遇更好。”他告诉记者,返乡农民工除了选择继续外出打工外,应把家乡创业作为一个理念巩固下来,一旦各方面的条件成熟后,就要抓住机遇创业致富。

  从远离故乡到为了乡情

  以前,下堡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剩下许多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但这次记者在采访中明显能感觉到,很多农民工不想再出门,而留住他们的更有乡情这个重要因素。

  “在外面一年到头就挣几个工钱,老婆孩子也没能好好照顾,不如在家闯出一条路来。”村民王铺离开家人在福建一带打工13年,月均工资在3000元左右,可由于在城市生活成本较大,至今并没有攒下几个钱。如今,44岁的王铺在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他计划着在贵阳附近找个建筑队工作,攒钱开一家小卖部。“当你始终无法融入打工的城市,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少了些什么。”王铺也曾想着把家人接到福建一起生活,但一想到生活开支和孩子上学问题,干脆放弃了念头。

  “现在不少人挣了钱都选择回来。”和王铺一起的另一名村民说,这两年村子发展也越来越好,不少有能力的农民工回来后都惦念着下堡村发展,有人悄悄捐助了希望小学,有人出资给村里贫困户修缮了房子。

  这个新年里,下堡村村民王社会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虽然此刻他还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 今年40岁的王社会在浙江金华一带的制鞋厂打工多年,曾经,他作为厂优秀技术骨干被派到埃塞俄比亚做技术指导,深受企业好评,这让家里人很骄傲。但今年元月,他却在浙江金华查出患有白血病。由于家庭困难,王社会并没有选择医疗条件相对较好的浙江,而是选择了回乡治疗。

  经过在贵阳一段时间的治疗,王社会病情终于稳定下来,医生告诉他,如果进行骨髓移植有很大治愈希望,但需要35万元手术费。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下堡村老少上上下下都行动了起来,不少村民私下给他家人塞去一两百元,村委会则积极发动更多的人进行捐款。短短7天年假时间,村子里就为王社会凑齐了5万元钱。

  骨髓移植的费用,除了捐款还差一大截。就在记者采访时,还有不少村民赶来向记者咨询,希望能通过媒体的报道,让更多的热心人知道王社会的难处,一起救救这个年轻的生命,村民们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

  “如果是在外面,还不知道有多艰难呢。”王社会哽咽着说,他在外打工这么多年,最终帮助自己的还是乡亲们,如果病好起来,他一定会留在家乡,回报乡亲,造福乡里。(赵福中 李丰)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