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谈2011年春运道路交通安保工作

2011年02月28日 18: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北京2月28日电(记者 张蔚然)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人口迁移”的春运于2月27日结束,来自公安部的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春运期间,全国发生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7.4%、24.2%和29.2%,没有发生长时间、大范围的交通拥堵。

  在这组“三降一无”数据的背后,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付出了哪些努力?积累了哪些经验做法?给进一步做好今后的春运工作带来了哪些启示?……就以上问题,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28日接受了记者采访。

  应对恶劣天气机制更加成熟

  问:春运以来,各地公安机关共启动各级恶劣天气应急机制2000多次,疏导分流机动车130多万辆,可以看出,恶劣天气对道路交通形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在这方面,公安部的应对思路和措施是什么?

  答:我们今年特别强调“见事早、行动快”。早在春运开始之前,公安部就下发了有关指导意见和高速公路交通分流方案,不仅详细明确了低温雨雪冰冻恶劣天气下交通应急管理的指导思想、适用范围、组织机构、执行程序、工作要求,而且细化到启动雨雪冰冻恶劣天气一级应急响应后,一些重点省份的主要高速公路应采取怎样的分流交通管制措施,应经由哪些线路分流车辆等。

  应该说,现在的交通应急管理从预案设定到组织实施的各个环节都有了更为完善的机制保障,为今年成功抗击恶劣天气、保障春运安全畅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将服务群众贯穿春运管理工作的始终

  问:今年春运期间,广东、广西组织返乡农民工摩托车队集中出行,并提供带路护送的服务,赢得了许多群众的称赞。在服务群众方面,公安部门还有哪些好的做法?

  答:如何更好地将服务群众贯穿春运管理的始终,是公安机关和广大公安民警努力的方向。警车给摩托车开道是一方面,各地公安机关还依托8300多个交通安全服务站,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为返乡车辆等提供维修、药品、免费休息、指路问路等各项便民服务;各地都储备了足够的饮水、食物、棉衣等物品,保证如果一旦发生拥堵,能以最快速度送到被困群众的手中。

  此外,各地纷纷创新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比如,北京通过微博直播整治酒后驾驶集中统一行动;江苏开展“关爱生命,拒绝酒后驾驶”文明提示活动;四川借助农村“千村广播站”平台,抽调业务骨干深入重点村镇、民俗活动举办地开展宣讲活动,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及早、科学、合力应对,探索春运工作长效机制

  问:今年春运安保工作的出色完成,给今后进一步更好地为春运保驾护航带来哪些启示?

  答:今年春运,公安部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就是“及早应对、科学应对、合力应对”,进一步建立完善春运工作长效机制。首先要充分预判形势,提前准备,做好应对之策;在方案设计、具体措施的执行上,要科学合理,确保有效有力。这些,都体现在上面我介绍过的许多方面。

  关于“合力应对”,从公安机关内部来说,围绕今年春运工作,部署了交警、巡警、治安、消防等多个警种,大量警力坚守一线,齐抓共管,为保安全保畅通全力奋战。今年公安部还要求,把春运作为各地加强区域警务合作的一次大考,在实战中完善和提高区域警务合作的水平。从部门之间来说,公安与多个部门积极配合,密切联系气象部门,根据天气预报随时调整工作方案;协调交通路政、公路养护等部门和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铲冰除雪、打通道路;会同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源头监管,实行远端流量控制;协助民政、卫生等部门,及时为滞留人员提供紧急救援,等等。 在历年来的春运安保工作中,凡是出现好的经验做法,我们都会研究如何固定下来,共同探索形成保春运安全畅通的长效机制。

  问:今后的春运工作中,还有哪些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答:应该看到,一些薄弱环节仍然制约着春运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整体水平的提高:

  首先,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突出,需要探索建立有特色的乡村道路安全管理模式。在加大农村道路安全设施建设的同时,想办法解决春运期间农村运力不足问题,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弥补农村警力不足,共同参与交通治理和宣传教育,把安全出行理念渗透进广大农村。

  其次,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进一步协同配合,在源头上消除营运客车肇事隐患。

  第三,拼车、包车、集体骑乘摩托车等春运新出行方式缺少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技术标准,并且存在安全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出台相应规定,进一步规范管理。(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谢宏钰】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