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广州日报:官员不避敏感问题才能走向开放社会

2011年03月10日 15:2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政府部门来讲,行政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才是例外。政府不仅要容许公众质疑和批评,还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

  “还有敏感的没有?”在新疆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中,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主动发话,让人感慨不已。去年两会期间,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春贤也是用这句话,引来了在场记者一片笑声。

  不怕记者刁难,就怕媒体避嫌。这证明受访者是有备而来,且具有高度自信心,不怕把任何事情放到太阳底下。主动于会后打开围栏,承诺“大家所有问题我都回答”的张春贤,在面对官员财产申报、子女就业等所谓敏感问题时,均一一作出正面答复。这和有些官员躲记者、有的记者净问些无关痛痒问题形成鲜明对比。

  应该看到,能直面公众、不回避敏感问题的官员毕竟是少数。人们更经常看到的是,许多原本应当公开的事情到头来却成了敏感词,政府部门本来有责任和义务公开答复的事项,结果反倒都成了禁忌。

  当年,郑州规划局官员质问记者“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就深刻暴露了有些政府部门对待行政公开和舆论监督的拒绝、恐惧、逃避心态。去年两会期间,某地方农业部门负责人被问及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该代表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这么敏感,你问我干什么?”这番话和官员主动欢迎提问敏感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对政府部门来讲,行政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才是例外。眼下情形却往往是,不公开是常态,公开了反倒成了“意外”。而实际上,如果碰到哪儿都敏感,只能说相关政府部门和官员实在太过敏,这只能说是一种“病态”。就此而言,官员不避敏感问题,直面舆论质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脱敏”作用。这样的部门和官员越来越多,行政公开化的路也才会越走越宽。

  几年前,曾有公民向十几个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部门提出查看政府预算的申请,结果无一例外都被拒绝了。其中一个拒绝理由是,公共预算属于机密。而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及预算公开化改革的推进,去年中央部门预算终于首次向社会公开。今年,财政部还将公开中央财政“三公支出”的情况。时至今日,倘若还有政府部门以涉及机密为理由拒绝公开预算,即便能够把公众推出大门之外,也将遭到强烈质疑。

  由此可见,涉及政府行政原本没那么多所谓敏感问题,只不过有些地方、部门和官员或者心中有鬼,或者惯性思维作怪,才会变得什么都敏感。相应地,倘若政府部门遇事不回避所谓敏感问题,凡事能够直面公众和舆论监督,不仅可以体现政府的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也可大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说到根子上,这里讨论的并不全在于政府部门和官员应当如何面对敏感问题,而还在于政府行政如何公开化,接受老百姓的监督。

  政府不仅要容许公众质疑和批评,还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公众不仅有权利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还有权利知道政府都干了哪些事情。去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今年他又提出:“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这个角度看,官员不回避敏感问题,乃至于主动要求记者提问敏感问题,这既顺应了打造“阳光政府”的要求,也是走向开放社会的一个必要前提。(魏英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