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倾情谷子研究30年 为粮食安全作贡献

2011年03月11日 16:05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除了带来一年来广纳民意、精心准备的建议之外,还带来了自己研究近30年的成果——“杂交谷子”种子。

  “这5公斤‘杂交谷子’种子是送给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塞奇托莱科女士的。”在河北代表团驻地,赵治海对记者说,“塞奇托莱科女士2009年6月份曾专程到我们那里考察过杂交谷子生产情况,她今年回国,想带些种子回去种。”

  1982年,赵治海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他说,上大学期间有一次实验课他做的是谷子光(温)敏反应,两个多月实验全心投入,“别人周末出去玩,我在屋里屋外忙着搬种谷子的盆子。”

  正是那次实验,让赵治海对谷子研究产生了兴趣。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张家口农科院谷子研究所,从此与谷子结下不解之缘。这条研究路,如今走了近30年。

  赵治海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中国的传统作物,全国谷子种植面积曾达到1.5亿亩左右。但是,长期亩产不足200斤一直是困扰谷子生产的最大难题,从上世纪60年代末,国家、省、市30多家科研单位开始攻关杂交谷子,后来由于难度太大,许多科研单位先后放弃了。

  “当时就一个心思,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要研究下去。”赵治海回忆说。为了缩短科研周期,他的课题组开始了“候鸟”般的迁徙,海南冬季育种,张家口春播育种,新疆抗旱育种……随着气候的变化,在中国南方北方来回穿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选育研制成功,这是我国谷子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填补了谷子光敏不育系研究的空白,给处于困境中的谷子杂交种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2000年,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诞生,它比常规种子亩产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了600公斤。2004年,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谷子抗除草剂杂交种“张杂谷2号”,解决了谷子除草费工的世界性难题;2005年,解决了谷子杂种优势应用的关键技术,谷子杂交“制种”产量提高到亩产300多斤;2006年,国家一级优质小米“张杂谷5号”在张家口下花园区创造了亩产660公斤的谷子高产新纪录;2007年单产再创新高,最高亩产达到810公斤!

  随后,“张杂谷”推广工作在全国各地不断加速。目前,已在河北、山西、河南等11个省份推广种植400多万亩。

  “张杂谷”研究的成功不仅吸引了中国各界的目光,也吸引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注意。2008年至今,埃塞俄比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加纳、贝宁、塞内加尔等非洲10个国家也试种成功。

  赵治海说,之所以选择非洲一些国家做试点并逐渐推广,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作为一个科学家,谁都愿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示给世界,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人类服务。”

  “另一方面,非洲许多国家和中国一样也是农业国家,中国人也曾经历过饥荒,不同的是非洲部分国家有着广阔的土地,但其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而我们经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积累和研究,掌握了相对进步的技术。”他说。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说:“‘张杂谷’在非洲试种成功,对于下一步在当地推广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而且对于提高当地粮食产量有很大潜力。”

  尽管目前杂交谷子推广种植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障碍,但是赵治海依然很有信心:未来10至15年,要将杂交谷子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发展到1亿亩,那样就可以为国家增产粮食400亿斤,这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生产一公斤小麦需水量是一立方米,如果推广1亿亩“张杂谷”,较其他旱地作物每年至少可节水100亿立方米,因此,种植杂交谷子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同样意义重大。

  赵治海对记者说,在国内推广“张杂谷”的同时,今年他们准备成立公司,与非洲已经试种杂交谷子成功的国家开展合作,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曹国厂 张涛 华春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