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广东实施扶贫靶向疗法 1年多近半贫困人口脱贫

2011年04月02日 09:3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汪洋主持省委常委会,听取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情况汇报

  对扶贫后进地区单位要“单兵教练”

  ■今年是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第二年,也是决定扶贫开发工作成败的攻坚年。下一步,要科学谋划,统筹资源,稳步推进,努力实现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转变和突破。

  ■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意见,开展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对后进地区、后进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单兵教练”,发动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对一些工作不力的单位作批评报道,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完善扶贫开发“双到”考核评价机制。

  昨日下午,省委召开常委会议,听取关于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情况汇报。省委书记汪洋主持会议。

  2009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我省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作出专门部署,这是我省在新时期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一项创新性战略决策。根据工作安排,全省3409个贫困村、37.2万户贫困户、155.8万贫困人口均落实了帮扶单位和责任人,5662个帮扶单位共派出3451个工作组、1.15万人进驻贫困村,并制订了帮扶规划和措施,实施“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靶向疗法。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有15.7万户、69.3万人脱贫,占贫困户数的42.1%、贫困人数的44.5%。

  会议指出,要认真总结经验,充分肯定成绩,坚定做好工作的信心。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是我省有史以来领导最重视、投入力度最大、措施最有力、效果最明显的一次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全省落实到村的扶贫开发项目和资金明显增加,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贫困户收入稳步提高,基层组织和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尤其是各帮扶单位创造性地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初步探索形成了区域经济协作帮扶、农业产业化帮扶、特色旅游帮扶等13种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我们要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总结好,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动力和信心。

  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工作艰巨性,努力克服存在问题,促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一年的实践,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扶贫开发工作比预想的更艰巨,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对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认识不足,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格局尚待强化,帮扶思路和措施创新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不强,贫困村“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对此,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认清扶贫开发工作的艰巨性,既要防止急于求成、应付了事,更要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真正把各项扶贫开发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会议强调,要抓好扶贫开发“双到”攻坚年工作,持之以恒打好攻坚战,努力实现新的更大突破。今年是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第二年,也是决定扶贫开发工作成败的攻坚年。

  下一步,要科学谋划,统筹资源,稳步推进,努力实现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转变和突破。一要在巩固当前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意见,集中力量完成既定工作目标。二要召开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会议,开展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凝聚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的力量。三要抓住工作薄弱环节,对后进地区、后进单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单兵教练”,督促各地加快扶贫开发工作进度。四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围绕村级班子建设和驻村干部开展专题研究,选好配强村干部。五要发动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广泛宣传扶贫开发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对一些工作不力的单位作批评报道,营造全社会积极关注和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六要突出产业扶贫,推动经信委等部门做好牵线搭桥工作,支持涉农企业通过定点采购等形式,为扶贫开发工作做贡献。七要认真筹划今年的扶贫济困日活动,力争发动更加充分、形式更加多样、参与范围更加广泛,形成一些制度化的做法。八要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引导帮扶资金等各种资源向贫困户倾斜,着力提高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的能力。九要扩大农村社保覆盖范围,采取措施保障无劳动能力人员的基本生活,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十要完善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慈善奖励制度,完善扶贫开发“双到”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岳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