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背景资料:马来西亚国家概况(4)

2011年04月22日 16:30 来源:外交部网站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外贸易] 现为世界第18大贸易国。2007年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新加坡、欧盟、日本和中国。主要进口机械运输设备、食品、烟草和燃料等。近年对外贸易情况如下(单位:亿林吉特):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总 额 9677.98   10694.42    11097.7   11850    9882

  进口额 4340.1    4804.93    5045.7    5214.9   4349

  出口额 5337.88    5889.49    6051    6635.1   5533

  差 额 997.78     1084.56    1005.3   1420.2   1184

  (资料来源:马统计局)

  [外国资本] 大力吸引外资。2003年外国投资总计156亿林吉特,增长35%;2004年为131亿林吉特,下降16%;2005年为179亿林吉特,增长37%;2006年为202亿林吉特,主要外资来源地为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美国和新加坡。2008年1至6月,马吸引外资310亿林吉特。

  人民生活 据马统计局统计,2005/2006财政年度马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为:城市居民中土著、华裔和印度裔居民分别为2067、2712和2286林吉特。乡村居民中土著、华裔和印度裔分别为1317、1621和1529林吉特。据马能源、水务及通讯部统计,截至2006年4月,马电脑用户420万人,互联网使用人数占40%。截至2007年5月,马移动电话用户为1950万户,拥有率为72.3%。

  据马统计局统计,截至2006年,全国共有21937名医生,128所医院。1986年马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截至2006年6月,马共发现艾滋病患者5830人。2007年人均寿命男性为71.9岁,女性为76.4岁,婴儿死亡率4.4‰。2007年马贫困率为3.2%,马政府拟于2010年完全消除贫困。

  军事 陆军的前身是1935年英国殖民地政府组建的马来兵团。1958年从英国人手中接管原英殖民地海军辅助部队,1963年正式改为马来西亚皇家海军。1958年6月1日正式建立马来皇家空军。最高元首是三军最高统帅。国防决策机构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理任主席。武装部队总司令是军队最高指挥官。总司令穆罕默德·安瓦尔上将,2005年4月任职。实行志愿兵役制,服役期为10年。

  三军总兵力12.95万人。陆军10.5万人,编成1个军团司令部、4个师、1个快速反应旅、10个步兵旅、5个炮兵团、4个装甲团,装备坦克26辆、装甲车1100余辆、火炮400门。海军1.25万人,编有两个海军司令部,编成10个中队,装备100余艘舰船,有海军基地4处。空军1.2万人,编两个管区(下辖5个营)、12个飞行中队和支援部队,有空军基地3处。另有预备役部队4.66万人,准军事部队20余万人。2005年国防安全支出约123亿林吉特,占全年总预算的12.5%。

  文化教育 马、华、印各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政府努力塑造以马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文化,推行“国民教育政策”,重视马来语的普及教育。华文教育比较普遍,有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

  [教育] 实施小学免费教育。2005年教育经费预算为231.1亿林吉特。2006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0.1%,中学入学率为60%。每16名小学生一名教师,每16名中学生一名教师。全国有马来亚大学、国民大学等九所高等院校,近年来私立高等院校发展很快,有私立学院662间。2006年在校大学生46.23万人。全国共有470多家公共图书馆,藏书1130万册。

  [新闻出版] 约有50份报纸,用8种文字出版,发行量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主要报纸有:马来文的《马来使者报》、《每日新闻》、《祖国报》;英文的《新海峡时报》、《星报》、《马来邮报》;华文的《南洋商报》、《星洲日报》等。

  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简称马新社,半官方通讯社。成立于1968年。在亚太地区设有33家分社。

  马来西亚广播电台:官办。建于1946年。拥有6个广播网,用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广播。马来西亚之声:建于1963年。用马来语、阿拉伯语、英语、印尼语、缅甸语、菲律宾语和泰语等对外广播。

  马来西亚电视台:官办。建于1963年。包括第一电视台(TV1)和第二电视台(TV2)。用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播放。私营电视台有第三电视台(TV3)、城市电视(METRO VISION)和国民电视(NTV)三家。近年开办了ASTRO卫星有线电视频道。2004年1月开播了8TV电视台。

  对外关系 奉行独立自主、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视东盟为外交政策基石,优先发展同东盟国家关系。重视发展同大国关系。系英联邦成员,与其他成员国交往较多。已同131个国家建交。

  大力开展经济外交,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反对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1998年主办了第六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主张APEC保持松散的经济论坛性质,反对其发展为地区性集团。重视东亚合作,倡导建立东亚共同体。1997年主办了首届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5年底主办首次东亚峰会。积极致力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湄公河盆地经济开发合作。

  积极发展同伊斯兰国家和不结盟国家关系,关注伊斯兰事务。主张伊拉克战后重建应尊重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符合伊人民意愿。在中东问题上,认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不是宗教对抗,而是捍卫领土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应得到国际社会承认。2006年多次以伊斯兰国家会议组织和不结盟运动主席国身份召集会议,并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和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寻求对伊拉克问题和中东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

  反对西方强权政治,主张维护联合国作为国际核心组织的地位,关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2004年5月当选2005-2007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委员。2006年3月,第60届联大通过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取代原来的人权委员会。马于同年5月当选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3年(2006-2009年)。

  支持国际反恐合作,强调反恐应解决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否定伊斯兰与恐怖主义的必然联系,推动宗教和文明间对话。

  在朝核问题上,认为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将危及东北亚乃至全世界的安全,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克制,赞赏六方会谈为解决朝核问题发挥的积极作用。

  [同中国的关系]1974年5月31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1990年马取消对其公民访华限制,两国之间的人员交流不断增多。近年来,中马高层往来频繁,各领域友好合作不断深化。1999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双边合作发展方向的《联合声明》。2004年,双方隆重庆祝了中马建交30周年暨“中马友好年”。2005年,马最高元首西拉杰丁和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纳吉布先后访华,两国国防部签署了《中马防务合作谅解备忘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分别访马,中马两国发表了《联合公报》。2006年3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访马;10月,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赴南宁出席纪念中国-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15周年峰会,温家宝总理会见。2007年4月,马下议长拉姆利应吴邦国委员长邀请访华。

  2008年4月,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吉隆坡成功举行。6月,马上议院议长阿卜杜尔·哈密德·帕万泰来华出席第五届亚欧议会伙伴会议,吴邦国委员长会见。8月,马最高元首端姑·米赞·扎伊纳尔·阿比丁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并访问昆明、西安和上海等城市。9月,马总理夫人珍妮出席北京残奥会开幕式。10月,马总理巴达维来华出席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

  2009年是中马建交35周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李建国访马。6月,应温家宝总理邀请,马总理纳吉布正式访华。双方签署中马《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等合作文件,并举办一系列建交35周年庆祝活动。11月,胡锦涛主席对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多份合作文件。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访马。

  2010年3月28日至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访马。4月3日至6日,马上议长王弗明访华。4月8日至11日,马前总理巴达维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当选论坛新一届理事。

  2009年中马贸易额519.6亿美元,同比下降3%,其中中方出口196.3亿美元,同比下降8.5%,进口323.3亿美元,同比增长0.7%。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截至2009年底,马实际对华投资53.6亿美元,我在马投资3.79亿美元。2009年马来华人数105.9万人次,中国访马60.9万人次。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刘健。馆址:马来西亚吉隆坡安邦路229号(229,Jalan Ampang, 50450 Kuala Lumpur,Malaysia)。办公室电话:00603-21411729;21447652。领事部电话:21636815,传真:21636809。商务处电话:42513229,传真:42513233。电子信箱:CN@TM.NET.MY

  中国驻古晋总领事:谢福根。馆址: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古晋市道刚花园Lot3716-3719。电话:006082-453344;570815。传真:570814。电子信箱:ZHICUN@ TM.NET.MY

  马来西亚驻华大使:达图·伊斯甘达(Datuk Iskandar)。馆址:北京朝阳区亮马桥北街2号。电话:010-65322531,传真:65325032。商务处电话:84515109,传真:84515110。签证处电话:65326544,传真:65326544。电子信箱:mwbjing@95777.com

  [同东盟国家的关系] 马是东盟重要成员,同其他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密切,高层互访频繁,并注意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立场。马是东盟内部贸易的重要一员,2007年与其他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为2788亿林吉特,占其对外贸易总额25.1%(马方统计数据,下同)。重视地区安全合作。2004年7月开始与印尼、新加坡在马六甲海峡进行协同巡逻,共同打击海盗、走私和恐怖活动。

  与印尼同为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相互关系十分密切。2006年马印尼双边贸易额175.11亿林吉特。2002年海牙国际法院裁定马对西巴丹和利吉丹两岛拥有主权,印尼对此表示接受。2008年1月,印尼总统苏希洛赴马进行工作访问。5月,马外长拉伊斯·亚蒂姆对印尼进行工作访问。6月,马副总理纳吉布访问印尼。7月,马与印尼正式成立马印尼名人小组(EPG)。12月,巴达维总理赴雅加达参加第37届马印尼共同边界委员会会议。2009年4月,纳吉布总理访问印尼。2009年6月,马国防部长扎希迪访问印尼。9月,马外长阿尼法访问印尼。10月,马总理纳吉布出席印尼总统苏希洛就职典礼。11月,印尼总统苏希洛访马。

  与新加坡关系密切。新是马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两国围绕水供、填海、开放领空、马新大桥、白礁岛主权等问题时有摩擦。巴达维就任总理后,积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两国关系得到改善。2005年马新签署协议,解决了柔佛海峡填海争议。2008年6月,马新发表联合声明,重申两国将遵守并执行联合国国际法院对白礁岛争端做出的判决。2009年5月,马总理纳吉布访问新加坡。6月,新内阁资政李光耀访马,会见了纳吉布总理等马方领导人。

  与泰国关系良好。2009年3月,马最高元首米赞访泰。8月,马外长阿尼法出席第2届马泰边境地区联合发展战略部长级会议和第11届马泰双边合作高官联委会会议。12月,马总理纳吉布访泰。

  与菲律宾关系总体良好,双方在沙巴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争议。两国关系曾因马“安瓦尔事件”、菲在马非法移民等问题受到影响。近年来,马为菲政府和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和谈积极提供协助。2008年9月,马外长拉伊斯·亚蒂姆会见菲律宾总统特使、菲政府南部和平进程顾问何莫吉尼,双方就菲南部问题进行会谈。

  与文莱同文同种同宗教,双方关系十分密切。2009年3月,马总理巴达维访文,双方正式签署解决两国陆海争议的换文。2009年4月,马总理纳吉布访文。8月,马总理纳吉布访文并出席马文第13次年度磋商。

  重视发展同印支国家关系。越、老、缅、柬加入东盟后,马与四国往来有所增多,并逐步扩大在印支半岛的投资和贸易。2009年3月,马最高元首米赞夫妇访问越南。

  [同英国的关系]马曾是英国殖民地,后加入英联邦,并与英同为“五国联防”成员,双方关系密切。80年代初马收购英资企业导致两国关系趋于冷淡,后虽有所回升,但仍时有磨擦。1995至1996年间,马哈蒂尔总理三度访英,两国关系有了较大改善。2007年1月马总理巴达维访问英国。6月,马副总理纳吉布赴英国伦敦出席“2007年马来西亚周”活动。

  [同日本的关系]两国经贸关系密切。日是马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主要贸易伙伴,也是向马提供贷款最多的国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马哈蒂尔总理提出向日本学习的“向东看”政策,旨在通过引进日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加快马来西亚的经济建设。2008年5月,马总理巴达维对日进行工作访问。

  [同美国的关系]美近年来一直是马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主要外来投资者。两国在“民主”、“人权”等问题上矛盾较深,双边关系曾因“安瓦尔事件”受到一定影响。“9·11”事件后,美出于国际反恐合作的需要,重视马在伊斯兰国家中的特殊作用,两国政治关系有所改善,反恐合作加强。2008年7月,马外长拉伊斯·亚蒂姆赴新加坡出席东盟外长会议期间与美国国务卿赖斯举行双边会谈。2009年5月,马外长阿尼法访美,与美国务卿克林顿举行会晤。9月,美副国务卿斯坦伯格访马。11月,马总理纳吉布访美。

  [同其它国家的关系]2009年1月,马总理巴达维访问巴林和卡塔尔。马人力资源部长苏巴马南访问印度。马外长拉伊斯访问巴林。7月,马总理纳吉布访问沙特。9月,马最高元首米赞访问沙特。 10月,马总理纳吉布访问法国。马贸工部长穆斯塔法访问沙特、卡塔尔和埃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