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陕西启动中国最大规模移民工程 探索减贫避灾新路

2011年05月12日 10:2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聚焦:陕西启动中国最大规模移民工程 探索减贫避灾新路

  挥手作别黄土高原上世代居住的土窑洞,年过五旬的陕北白于山区农民高学平打包全家唯一的电器——一台破旧的电视机,准备搬离这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干旱且自然灾害频繁的贫困山区。

  随着陕北白于山区和陕南秦巴山区移民工程近日相继开始,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扶贫避灾移民工程正式启动。未来10年,陕西将在这两个地方移民搬迁279.2万老百姓,其数量超过此前三峡的移民总量,为三峡移民的两倍。

  “移民是为了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幸福。”陕西省省长赵正永说,“这项搬迁工程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到更安全、便利的环境中生活,政府不会搞强迫式、违背群众意愿的搬迁。”

  陕南秦巴山区和陕北白于山区是中国集中连片最贫困的区域之一。陕南秦巴山区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区,多次遭受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平均三年半就发生一次大的洪灾。陕北白于山区长期缺水,贫困发生率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仍居住在土窑洞里。

  高学平所在的安塞县王家湾乡阳咀村距县城单程至少3个小时,他今年80岁的老母亲“去趟县城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由于缺水,不仅村里人每年就只能洗上一次澡,他种的几亩土豆和谷类作物也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口粮,国家每年发放的一二千元造林补助是唯一的额外经济来源。

  “政府已经将阳咀村列入了搬迁范围,现在我的心里总有点矛盾。毕竟已经在这里居住了50多年,说到搬迁,确实舍不得。”高学平说,但搬迁,可能是走出大山改变全家命运的唯一机会,因为“留在这里,世世代代还要在这里看老天的脸色,在几亩薄地上继续重复贫穷和落后”。

  “我们这里是‘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位于陕南秦巴山区的安康市岚皋县铁炉乡新风村村民洪远平说,“我们这个村山大沟深,一下大雨,好多房子就成了危房,好多庄稼地都毁了,真希望早点搬到安全的地方。”

  去年7月,洪远平所在的安康市发生洪灾,全市300万人口中有155万人受灾,死亡、失踪182人,倒塌房屋3万多户,近8万人因此变得无粮、无钱、无自救能力。

  陕南频发的地质灾害和陕北白于山区的极度贫困,使陕西省政府下定了扶贫避灾移民的决心。陕西省于2010年末正式通过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和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搬迁涉及陕南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共28个县,陕北白于山区的约1.9万平方公里。

  “地质灾害‘防不胜防’,只有实施移民搬迁,才是当地老百姓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安康市市长方玮峰说。

  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扶贫移民处处长谢浩民说,整个搬迁将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发展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将按照农民进城、小城镇建设、避险避灾及扶贫搬迁四位一体的思路进行。

  据介绍,搬迁农民可进城落户并定居在县城、小城镇或是选择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地方落户;沿公路或川道地区的村庄将把零星分散的自然村整合归并,建设中心村集中安置。搬迁后,每户有一至两人掌握实用技术,每村有一至两个主导产业,搬迁到城镇的群众收入力争达到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水平。

  “政府给了我们机会搬迁,让我们和孩子今后可以不再靠天吃饭。这就是改变命运啊。”安塞县王家湾乡阳咀村村民陈文忠说。

  有专家指出,陕西省此次启动如此大规模的移民是创新性的减贫避灾探索,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更是改善民生的务实举措。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张宝通教授说,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工程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优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是靠市场经济和政府推动来发展,有两个动力、两个轮子,政府在推动实现移民减灾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说,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聚集了大量的财力,有能力来完成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同时,这也是中国政府提倡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中国政府将更多财力投向改善民生,例如陕西今年就将拿出80%的财力用于民生工程,其中就包括了移民工程。

  “而且与其他因为大型工程建设而进行的省外移民不同,陕西移民是在本省进行,移民费用相对来说要少很多,并且老百姓适应新生活也容易。再加上政府提倡开发式移民,为搬迁的老百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此次陕西大规模移民将成为减少贫困人口路上的新探索。”张宝通说。(记者 刘彤 毛海峰 呼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