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新社记者采访手记:回访地震灾区 感受援建新变化

2011年05月12日 16: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回访地震灾区 感受援建新变化

       刘震(2008年汶川地震前方报道组摄影记者;2011年汶川地震三周年报道组摄影记者)

  还记得三年前的5月14日,从紫坪铺大坝乘水路上岸,到达映秀阿坝铝厂,沿着已经不能称之为路的满是乱石和淤泥的断路前往映秀镇采访,大约6公里的路程走了两个多小时。今天再次踏上去映秀的道路,从都江堰开车只要二十多分钟就到。

  三年前的映秀,满目疮痍,哭声撕心裂肺,到处是救人的解放军战士和呼啸的直升机。现在的小镇已经恢复了平静,矗立起一座座崭新的楼房,岷江依然咆哮,但已不再悲伤。

  213国道,连接汶川的生命线,三年前的那条路已经完全毁坏,驱车走在新的213国道上,对面被地震破坏的老路伤痕依旧,地震留下的破坏痕迹随处可见。路边,山脚下,毁掉的房子已经成为“5.12”大地震的遗址,沿途随之而起的是各种羌式、藏式风格的小楼,还有比任何大城市都不差的现代居民楼。

  还记得三年前去映秀的路上,那个盯着我包里食物用四川话说“饿”的小女孩,眼神中充满着惊恐和不安,还记得争相往外逃离的灾民,放弃了自己的家园。再次走进这里,孩子尽情的嬉戏玩耍,人们的笑脸随处可见,尽管灾后重建还不尽善尽美,但祥和而美丽的新家园让这里的人们在逐渐忘记那场灾难带来的痛苦。

  第一次拜访都江堰是三年前5月13日深夜,看到的是满街的帐篷和露宿街头的市民,很多楼房都已摇摇欲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却安然无恙,既为祖先的创造感到骄傲,又为所谓的现代文明揪心。再次来到这个美丽的旅游城市,接受采访的市民说的最多的就是感恩和知足,灾难带给了这座城市伤痕,各方的援建但同时也促进了它的更快发展。现在的都江堰已经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切实感到了人在画中游的美妙境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